正文 第33章 堅固防守下的虎口拔牙(2)(2 / 3)

馬超不期而至,率萬人襲擊,亂箭齊發,矢下如雨。但曹操仍然在胡床上不動,許褚見勢危,立刻扶曹操上船,船夫卻被流矢射殺,許褚左手舉著馬鞍做盾,為曹操擋箭,右手則拚命撐船,數次危急。駛了四五裏,馬超軍仍不斷追趕、射箭,大軍都不知曹操安危,十分擔心。這時渭南縣令丁斐命人放走牛馬,用以做誘餌吸引敵人,關西聯軍果然放棄追剿,趕緊追捕牛馬,曹操最後才成功渡河。各人見曹操平安無事,悲喜交集,曹操卻大笑:“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

曹操率殘部與徐晃軍會合,沿河道向南行。聯軍至渭口防守,曹操便設置多隊疑兵,派另一部隊乘船渡過渭水,架起浮橋,於夜中在渭南結營。馬超等率兵攻打,被曹軍伏兵擊破。馬超等屯兵日久,派使向曹操要求以割讓河西為和約前提,但曹操不答應。九月,曹操渡過渭水,進駐渭南的營地,馬超等曾數次前往挑戰他,曹操又不應戰,隻守不攻。

渡過河後,曹操營寨多次被擅長野戰的西部聯軍衝破,苦於無法的時候,有人提醒曹操,此時天寒,可以擔沙潑水築城,曹操聽從了建議,果然一夜間築成了冰城。第二天聯軍到了以後,非常吃驚,以為有神靈在幫助曹操。

曹操與韓遂的父親在同一年被推薦為孝廉,又與韓遂是同輩,曾有交情。當二人會麵時,在馬上不談軍事,隻說當年在京都的舊事,拍手歡笑。曹軍又列出5000鐵騎布下十重陣,精光耀日,聯軍驚訝,紛紛前來看曹操是什麼人,曹操笑著對他們說:“你們都想看曹某吧!我也隻是一個普通人,不是有四隻眼兩個口,隻是較多智謀吧!”

會麵結束,馬超等問韓遂:“你和曹操說了什麼?”韓遂卻回答:“沒有什麼。”馬超等對韓遂的態度十分懷疑,擔心他與曹操私下聯係。過了幾天,曹操給韓遂書信,信中卻在行文上塗塗抹抹,改來改去,就像是韓遂改動的一樣。馬超等疑心愈來愈大,曹操便趁此時與聯軍約定決戰。曹操先以輕兵前往挑起聯軍的爭端,使聯軍混戰了很久,最後便出動王牌虎衛軍夾擊聯軍,聯軍大敗,曹軍斬殺了成宜、李堪等人。韓遂、馬超敗走涼州,楊秋則前往安定。潼關之戰至此結束。

曹操憑此戰將關中數個擁兵自重的軍團打敗,令他們不能聯合反抗,大大削弱了他們的勢力。後來,曹操進一步收降了楊秋,派夏侯淵鎮守長安,與徐晃、張郃等平定韓遂,雖然馬超仍然不斷聚集群眾起兵,但都被夏侯淵壓了下去,最後隻有逃到漢中的張魯帳下做客將。曹操在212年把早就軟禁在鄴城的馬騰一家殺害。

唐軍失潼關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洛陽失守之後,唐玄宗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年(756年)一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於潼關數月,不能西進。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4000,皆羸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複陝洛。

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認為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遠來,利在速戰;官軍憑借潼關天險,利在堅守。故主張在潼關據險固守,以打破叛軍的速決企圖,待其兵力削弱,內部發生變亂時,再大舉反攻。郭子儀、李光弼也認為潼關隻宜堅守,不可輕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範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讒言,便連續遣使催哥舒翰出戰。

哥舒翰迫於玄宗的壓力,加上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車之鑒,於六月初四領兵“慟哭出關”,駐紮在靈寶(今河南靈寶)西原。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麵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狹窄山道。

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麵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唐軍以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在前,龐忠等率l0萬大軍繼後,另派3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檑木,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躲避,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戰車在前麵衝擊,企圖打開一條出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發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

這時,崔乾佑命精騎從南麵山穀迂回到唐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成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穀,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號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隻帶數百騎狼狽逃回潼關。潼關城外有三條塹壕,均寬二丈,深一丈,逃回的人馬墜落溝中,很快就將溝填滿,後麵的人踏著他們得以通過。唐軍將近20萬軍隊,經此一役,逃回潼關的隻有8000餘人。初九,崔乾佑攻占潼關,哥舒翰被部將挾持至洛陽,投降了安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