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堅固防守下的虎口拔牙(2)(1 / 3)

雄關輔三秦

潼關曆史悠久,聞名遐邇。它東接河南省靈寶縣,西連陝西省華陰市,南依秦嶺,與陝西省洛南縣為鄰,北瀕黃河、渭河,同陝西省大荔縣及山西省芮城縣隔水相望。南北長28.4千米,東西寬約24.6千米,總麵積526平方千米。潼關縣是陝西的東大門,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這裏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居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

自古以來,潼關就發揮著極為重要的軍事意義。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未設關城,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穀關。建安時改山路於河濱,當路設關,始有潼關。到隋大業七年(611年),移關城於南北連城間的坑獸檻穀,即禁溝口。唐朝天授二年(691年),又遷潼關城於黃、渭河南岸。

宋熙寧元年(1068年),遣侍禦史陳洎擴建潼關。明洪武五年(1372年)劉通築城,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依山勢而曲折”築城牆,後稱明城。清朝增修擴建,北臨黃河,南跨鳳凰、麒麟二山,東斷東西大路臨黃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斷東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1927年,馮玉祥修築潼河大橋。城內建有金陵寺、鍾樓、望河樓、呂祖廟、閱書樓、象山祖師廟及牌坊、樓閣多不勝舉,古稱“金碧輝煌,映映川原”。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隔河炮擊,飛機轟炸,國民黨軍隊借修築工事之機,拆毀大量建築物,西城門樓和箭樓被焚。解放後,黨和政府又撥出專款,對縣城部分建築物進行了修複。

如果登上潼關,大家一定會被潼關雄渾的氣勢所吸引。回顧曆史,我們可以想象的是:211年,曹操與馬超激戰潼關,曹操以沙築牆用水澆灌,一夜冰凍成壘,馬超兵敗西逃。756年,唐將哥舒翰統兵20萬鎮守潼關,唐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被安祿山打敗。安祿山占據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

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陝甘。解放戰爭時期,陳庚、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辟了豫、陝、鄂根據地。

迄今,潼關許多村莊還是以“軍”、“營”為名。

當我們瀏覽這些傳奇的時候,大家一定會發現,正是這座千年雄關見證了千百年來的曆史變遷。

曹操、馬超決戰潼關

東漢末年,西北軍閥馬騰擁兵自重,曹操在平定北方準備南下之前,以漢室之名召馬騰到京都為官,令其子馬超不敢妄動。後曹操於208年在赤壁大敗,退回許昌,加上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所以曹操取消了南進的戰略構想,轉向西部拓展勢力。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派鍾繇出兵討伐漢中的張魯,另派夏侯淵等率兵至河東與鍾繇軍會合。高柔曾勸諫曹操:“大兵西出,韓遂、馬超疑為襲己,必相煽動。宜先招集三輔,三輔苟平,漢中可傳檄而定也。”曹操不聽,繼續發兵。

關中各將果然產生懷疑,馬超、韓遂、侯選、程銀、楊秋、李堪、張橫、梁興、成宜、馬玩等十數部軍起兵反抗,集結了十萬羌、胡、漢人混雜的軍隊,屯於潼關,準備進攻,弘農、左馮翊多個縣邑起兵響應,百姓都從子午穀逃入漢中。曹操便派曹仁督各將領前往抵擋,命令他: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

同年七月,曹操親自率軍襲擊馬超等,留曹丕守鄴城。許多人都認為:關西兵強,擅用長矛,如不是精選的前鋒,則抵擋不住。曹操卻認為:“戰爭的主動權在我,不是在敵人。敵人雖然擅用長矛,我便令他們不能刺,各位看著吧。”

八月,曹操抵達潼關坐鎮,與馬超等互相對峙。

每當關西聯軍一部一部地到來,曹操總是十分高興。各將領不明,問他何以如此高興?到了戰勝後,曹操終於說出了理由:“關中道路長遠,如果敵人各依地勢防守,就算出兵攻打,沒有一兩年也不可平定。現今他們全部到來結集,人數雖多,但互相都不歸服,聯軍中無一個統領,一舉便可以消滅他們,比起他們各自防守,容易多了,所以我便感到高興。”

曹操裝出要與關西聯軍大戰的架勢,但另一方麵聽從徐晃等人的獻計,派徐晃、朱靈率4000步騎北上渡河,在河西設營。

馬超察覺到了曹軍的動向,便與韓遂商量:“敵人向北渡河,肯定是想繞到我們後麵去形成合圍之勢,我們可以派人在渭水北麵沿黃河把守,這樣不出20天,黃河東麵的曹軍就會糧草用盡,那麼黃河東麵的曹軍就不戰自潰了。”韓遂不同意馬超的策略,卻說:“兵法雲,半渡而擊之。”於是,馬超的策略沒有得到實施。

後來曹操聽說了馬超的策略後,感慨地說:“馬超如果不死掉,我就沒有葬身之地了!”閏八月,曹操親自由潼關北渡黃河。先將大軍移至北岸,隻有曹操和許褚率虎衛軍百餘人留在南岸負責斷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