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塞外雄關——張家口
兵家自古就有憑城據守,以逸待勞的作戰思維。在人類戰爭史上,要塞重地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息過。在東方,中國的長城沿線多有要塞隘口;在亞歐大陸的西端,法國有色當要塞,比利時有列日要塞……
要塞重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凡可以算做要塞重地的,不是各國的關節,就是地區的要害之地。這些軍事要塞,要麼勾連著海洋與大陸(法國的諾曼底),要麼分隔著農耕和遊牧兩種文明(中國的張家口),要麼是兩國的生死存亡之地(法國的凡爾登),要麼是一個國家的門戶(中國的潼關),要麼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美國的葛底斯堡)……
在北京西北部,有一座塞外名城。在古代,它處於胡漢交接之地;現在,它連通河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它就是張家口。
張家口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原連接塞外草原的重要樞紐,聞名於世的“張庫大道”就從這裏開始。在古代,張家口是中原王朝抵禦草原鐵騎入侵的重要屏障,曆來是胡漢爭奪的焦點。
草原與農耕的碰撞
河北省張家口市,位於中國河北省西北部,是北京的北大門,也是曆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張家口的發源地是現位於橋西區的堡子裏一帶,這裏的發展是整個張家口逐步繁榮的曆史見證。而張家口名稱的由來也和這裏有密切的關係。堡子裏(亦稱下堡),明代時屬京師宣府鎮,為萬全右衛地。明宣德四年(1429年),指揮使張文始築城堡,名張家口堡。張家口堡高三丈三尺,方四裏十三步,東南各開一門,東曰“永鎮門”,南曰“承恩門”。明嘉靖八年(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明清時期,張家口商貿興盛。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大境門外開設“馬市”,由官方以布帛之類易蒙古馬匹、皮張。明隆慶五年(1571年),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的首領俺答汗臣服受封,張家口被辟為蒙漢“互市之所”。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張家口堡之側築來遠堡,以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為基礎,張家口逐漸發展成為蒙漢民族貿易交往的中心。時攤鋪櫛比,商賈雲集,來遠堡外“穹廬千帳”,民族商業貿易十分興盛。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軍擊垮噶爾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門為蒙古與中原的貿易場所。兵道、商道合而為一,正是張家口所具備的特殊的戰略意義。這座塞外古城在曆史上爆發過無數次的軍事衝突,其中有兩場戰爭,影響到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野狐嶺大戰
野狐嶺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與萬全縣交界處,嶺高險峻,自古就是通往壩上蒙古高原的一條重要的軍事驛道。遼金元明清的史籍裏對它都有記載,遐邇聞名。蒙古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成吉思汗揮兵野狐嶺,以少勝多擊敗金軍,史稱“野狐嶺之戰”;明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北出野狐嶺,大敗蒙古軍;明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自瓦剌部南歸,也先遣兵送英宗至野狐嶺。
1206年,鐵木真被推為可汗後,即借為祖先報仇之名,起兵伐金。1210年,成吉思汗正式斷絕和金國的歲貢,蒙古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南下,蒙金戰爭開始。
金帝完顏永濟急遣使議和,被成吉思汗拒絕。於是金帝命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參知政事完顏承裕行省戍邊,命西京留守的紇石烈執中行樞密院事,加強西京防禦。同時修繕烏沙堡、烏月營。
獨吉思忠率領主力抵達北部後,第一件事就是加固界壕,修築邊塞,他看300千米界壕雖然有城牆,但沒有女牆副堤,於是組織軍兵調集民夫大修土木工程,打算用這種辦法來阻止蒙古軍南下,號稱“用工75萬”。但是這種消極防禦除了勞民勞兵降低戰鬥力和挫傷士氣外一無所獲,重新修繕長達300千米的界壕邊塞費時費力,而實際上隻要集中兵力突破一點,整條300千米的防線就會全落空。成吉思汗就是這麼用兵的:他分兵三萬給三個兒子去打西京牽製紇石烈執中,自己集中七八萬的兵力重點突破烏沙堡後,發揮機動作戰的優勢繼續迅猛推進,又奪烏月營,獨吉思忠苦心構築的300千米界壕就這樣泡了湯。烏沙堡陷落的消息傳到中都,衛紹王解除了獨吉思忠的指揮權,改由完顏承裕主持軍事。
完顏承裕棄撫州,退屯宣平(今張家口萬全縣)。金國本打算依托界壕邊堡在中都西北和西南跟蒙古人打防禦戰。但此時的完顏承裕沒有以大兵力跟蒙古人決戰的決心,也不敢困守城市讓出通向中都的道路。他設想,若是能一麵以相對優勢的兵力譬如15萬左右來防禦野狐嶺,同時在三州留下數萬兵力打城池防禦戰,不難給蒙古人造成重大傷亡,這樣成吉思汗前進路上仍有金軍主力橫路,同時,三州不克,後路堪憂,成吉思汗有可能退兵或者改道。而完顏承裕退守野狐嶺的做法,實際上是把三個富裕殷實滿是糧食和人口的城池白白送到了蒙古人的嘴裏,讓成吉思汗下一步的進攻再無後顧之憂。成吉思汗抓住時機,掃蕩三州後,向野狐嶺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