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堅固防守下的虎口拔牙(1)(2 / 3)

八月,金軍以紇石烈執中主軍、完顏兀奴為監軍、定薛為前鋒、完顏承裕繼後,合軍30萬,至野狐嶺防禦。契丹軍師獻策,當乘蒙古軍方破撫州,正縱兵大掠,馬牧於野之機,以輕騎攻其不備,定能獲勝。紇石烈執中不納,認為隻有步騎並進,才是萬全之策。次日,揮軍北進。石抹明安臨陣降於蒙古。成吉思汗即率中、左二軍迎擊於獾兒嘴(野狐嶺北山嘴)。

這時,完顏承裕讓將領們分據險要,嚴防死守。這個主意貌似不錯,山地作戰,小兵力憑借地形就能抵擋大軍,同時也讓蒙古騎兵陷入無用的境地,但其實完顏承裕犯了跟獨吉思忠修300千米界壕同樣愚昧的錯誤。

山勢地形雖然能加強軍隊的防禦能力,但同時也會分散自己的兵力,將領指揮傳達的速度、軍隊互相救援的速度都會大打折扣,敵人隻要一路重兵突破下去,其他險要處兵力相當於全部閑置,因此山地絕不是大兵力決戰的好地方。完顏承裕在野狐嶺一線分據險要的做法其實是自己分散了自己的兵力,自掘墳墓。蒙古大將木華黎認為,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必須死力拚殺,方能取勝。成吉思汗也發現了完顏承裕用兵的缺陷,於是采取重兵一路突破的做法,命木華黎率八魯營自獾兒嘴通道發起猛烈突擊,因為山勢險要,蒙古軍全部下馬步戰,憑借高昂的鬥誌和銳氣殺得金軍大敗,木華黎部一路衝殺,直向完顏承裕的中軍指揮部突進。

完顏承裕這時可以說已經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指揮能力,大部分的軍隊;分散在野狐嶺各個險要山口,根本來不及聯絡調動,更別提支援了。而前方兵敗如山倒,蒙古人來勢太快太猛,他隻得帶著手頭能調動的部隊向宣德方向逃走。主將下落不明,兵力再龐大也沒用,金兵軍心渙散,紛紛逃走,被蒙古人漫山遍野追殺,死者蔽野塞川,金兵30萬主力就這樣被蒙古軍隊瓦解。完顏承裕手頭還有數千人,在逃亡的路上不少潰散的兵馬又跟他會合,到了澮河堡時總算重新集結了數萬人,但他來不及喘息,成吉思汗親率追兵趕到了。最後的決戰地就在澮河堡,激戰了三天後,金兵喪失了最後的抵抗能力,成吉思汗親率3000精騎突入敵陣,隨即數萬蒙古軍對金兵發起全麵總攻,鮮血染紅了澮河川,完顏承裕隻身逃走,他倒是撿了一條命,隻是從此金國的中央機動兵力已不複存在,中原成了蒙古人來去自如的屠宰場。

此後,成吉思汗遣哲別率前鋒軍攻破居庸關(今北京西北),進攻金中都。完顏永濟企圖逃往南京(今河南開封),遭將士反對。金軍精銳守城,殊死奮戰。蒙古軍屢攻受挫,傷亡很大,乃引軍退。時皇子赤、察合台、窩闊台分將右軍破奉(今河北尚義)、淨(今內蒙古興和西北)諸州,下武(今山西五寨北)、朔、忻(均屬山西)、代(今山西代縣)諸州。十月,襲金雲內群牧監,獲大量馬匹。十一月,成吉思汗率中、左二軍下弘州(今河北陽原)、媯川(今河北懷來東南)、縉山(今北京延慶)、青、滄(今河北青縣、滄州)、豐潤、撫寧、灤平(均屬河北)等地大肆擄掠,經臨潢(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而歸。屯於金朝北。

此戰,金軍坐失戰機,將士離心,招致失敗。蒙古軍則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充分發揮騎兵優勢,采取強擊戰法,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績。但蒙古軍誌在擄掠,得城不守,大軍既去,複為金守。但是,此後,金軍在與蒙古軍的戰爭中,始終處於劣勢。

土木堡之變

明朝建立後,元朝殘餘勢力敗退漠北,明太祖朱元璋修長城,設邊鎮,置衛所,有效地鞏固了北部邊防。明成祖朱棣稱帝後,著力抑製蒙古軍事力量的發展。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撤銷塞北軍事重鎮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開平(今正內蒙古藍旗東北)諸衛,使北部防線南移數百裏。蒙古貴族乘機擴展勢力,分為瓦剌、韃靼、兀良哈三大部,互爭雄長。正統四年(1439年),瓦剌部也先繼其父脫為太師,用武力迫使諸部臣服。也先表麵與明朝互通貢市,請求通婚,以保和好;卻暗中刺探明朝虛實,尋機舉兵,圖謀恢複元朝統治。明朝北邊守將察知瓦剌軍蓄謀南攻,多次奏疏加強戒備,以防不虞。而太監王振操縱朝中大權,竭力粉飾太平,致使北部邊備日懈。

此時,西北烽煙再起。先是兀良哈三衛屢次進犯邊疆,宣宗北巡的時候曾經擊退寇匪,後來兀良哈仍然在塞外出沒。英宗曾經派成國公朱勇等人分兵出擊,連破敵營,斬獲敵兵數以萬計。兀良哈三衛衰落下來,心中恨意卻更深,竟然勾結瓦剌部侵犯邊疆。瓦剌部的酋長馬哈木死後,兒子脫即位。與韃靼部的頭目阿魯台結為仇敵,最後阿魯台被脫殺死,餘眾東遷。也先曾派人向明朝入貢,王振為了粉飾太平,賞賜的時候一擲千金。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先貢上2000戰馬,謊稱3000。王振令禮部點驗數量,按量給賞,虛報的一概不給,所有的請求也隻答應了十分之二。也先非常惱怒,決定大舉入侵。韃靼可汗脫脫不花一再勸阻,他都不從,脫脫不花隻好跟著他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