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藍天碧海間的戰略爭奪(3)(1 / 3)

美國陸軍和陸軍航空兵35萬人。美軍還把包括驅逐艦在內的大部分艦艇部署在太平洋,以僅存的4艘大型航空母艦為中心,建立海軍突擊部隊。在太平洋的10艘戰列艦中,隻有2艘較新,可以快速巡航。海軍陸戰隊的2個師和15個航空中隊也用於在南太平洋的戰爭。

日軍在南太平洋的兵力為陸軍第十七軍,司令百武晴吉,下轄13個大隊。海軍第八艦隊,司令三川軍一,下轄5個戰隊,2個大隊,共有輕型和重型巡洋艦7艘,以及幾艘驅逐艦和潛艇。在瓜島,日軍還有警備部隊240人,並於1942年6月底,派遣2700人的施工部隊進入瓜島修建機場,並以驚人的速度在8月初完工。

日軍在瓜島修建機場的同時,美軍也製訂了代號為“望台”的南太平洋反攻計劃,其目標是奪占新不列顛、新愛爾蘭、新幾內亞等地區。美軍參謀部分析認為,日軍利用瓜島機場,將直接威脅美澳交通線,因此必須把奪取瓜島作為執行“望台”作戰計劃的第一步,打亂日軍部署,使其陷於被動。

這一作戰計劃由美軍太平洋戰區所屬的南太平洋艦隊負責實施。該艦隊下轄2個特混編隊,共有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1艘、輕重型巡洋艦14艘、驅逐艦32艘以及其他艦艇。地麵作戰部隊有海軍第一陸戰師及第二陸戰師一部分。

圍繞著瓜島的爭奪,日美雙方在6個月的時間裏進行過大小海戰30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6次,分別是薩沃島海戰、東所羅門群島海戰、埃斯帕恩斯角海戰、聖克魯斯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和塔薩法隆格海戰。雙方損失的驅逐艦以上的艦隻各20餘艘:美國海軍沉沒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4艘,陣亡約3300人,傷約2500人;日本海軍沉沒航空母艦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11艘和潛艇6艘,傷亡2.5萬人。

在瓜島的地麵作戰中,美軍參戰兵力最多時達到6萬人,陣亡1592人,負傷4200餘人,日軍投入瓜島的陸軍兵力約3.6萬人,戰鬥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

在爭奪瓜島製空權的空戰中,美軍駐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先後有6個戰鬥機中隊參戰,湧現出10大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尤其是第一二一戰鬥機中隊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共擊落日機26架,成為二戰中美軍戰鬥機飛行員第一個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軍頭號王牌飛行員瑞肯巴克的戰績,福斯榮獲國會勳章,並回到美國本土巡回演講。他擊落26架日機的戰績在所有海軍陸戰隊航空兵戰鬥機飛行員中排名第二。在6個月的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27架,美機損失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擊落的,日軍共損失飛機892架,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5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也有資料說600架)。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日軍第二師團等部也遭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蕩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戰局開始向著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的方向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在瓜島戰役中,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的作戰企圖,反而使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麵。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