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藍天碧海間的戰略爭奪(2)(3 / 3)

“無敵艦隊”集中起殘餘船隻,從北麵繞過大不列顛群島向西班牙駛去。英國艦隊雖取得勝利,但一些艦隻受創,加之彈藥消耗過大,霍華德命令停止追擊。剩下的西班牙艦隻乘著風勢向北逃竄,準備繞過蘇格蘭、愛爾蘭回國。受損的艦隊抵達蘇格蘭西北岸的拉斯角時,遇到猛烈的大西洋風暴掀起的巨浪。戰艦漏水、損壞,船員饑餓、生病,他們孤立無援地在海上隨風漂泊。許多戰艦撞上了岩石;另一些戰艦進水下沉,消失在浪濤之中。風暴狂吹了一個月。還有一些戰艦在愛爾蘭海岸外失蹤,數千人淹死。許多好不容易登上愛爾蘭海岸的幸存者也被殺死或餓死。到1588年10月,“無敵艦隊”僅剩43艘殘破船隻返回西班牙,幾乎全軍覆滅。

這場爭奪海上霸權的大海戰終於落下了帷幕。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號稱“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艦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隻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

“無敵艦隊”覆滅以後,西班牙逐漸衰落下去,英國則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使一個本來僅有數百萬人口的孤島小國一躍成為世界上頭號殖民帝國,並在以後好幾個世紀中保持著世界“第一強國”和“海上霸主”的地位。16世紀末,英國幾次派艦隊去侵略西印度群島。接著,英國開始組織向北美的殖民活動。當時英國國勢空前強盛,生產力不斷增長,經濟走向繁榮,倫敦成為國際貿易和信貸中心。1500年,倫敦大約有五萬人口,過了一個世紀,它的人口增加到原來的五倍左右。

兵家看點

英吉利海峽東有多佛爾海峽接北海,西連大西洋,是英國的南部屏障,也是國際航運要道,而整個英國的安全也係於海峽一身。掌握英吉利海峽,可以有效遏製歐洲大陸對英國的威脅。而英國要想發揮戰略作用,也必須通過英吉利海峽。可以說,一旦控製了英吉利海峽,進可威懾西歐,退可求全自保。英吉利海峽的兩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幾個國家:英國、法國、德國。錯綜複雜的形勢與大國交織在一起,使英吉利海峽有了多麵性格。

3.南太平洋的中轉站——瓜達爾卡納爾島

在人類的曆史上,大概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二戰期間的日美雙方那樣,進行過如此激烈的島嶼爭奪戰。在藍色的天空和藍色的海洋之間,一座島嶼在槍炮聲中激蕩、回旋……這座被血雨腥風錘煉過的島嶼,就是澳洲北大門——瓜達爾卡納爾島。

瓜達爾卡納爾島,通常簡稱為瓜島,位於南太平洋所羅門群島的南端,是西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最大和最主要的島嶼,是太平洋西部一係列火山島嶼之一。瓜島在二戰中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日軍和美軍的必爭之地。

澳洲北大門

瓜達爾卡納爾島陸地麵積約6500平方千米。中部有許多山脊尖削的山脈,最高峰波波馬納休,海拔2440米。北部沿海有較大平原,南岸懸崖陡壁直逼海邊。島上地勢崎嶇,森林密布。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其為英國屬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日軍占領。瓜島相當於澳大利亞的門戶,並且臨近日本,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瓜達爾卡納爾島是英屬所羅門保護國的一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瓜島曾被日本軍隊占領。1942年8月美軍進攻該島,攻占由日軍控製的機場,日、美兩軍曾激戰於此,周圍的海域也進行過多場海戰,瓜島之戰也因此成為繼中途島海戰之後,太平洋戰爭中的第二個轉折點。瓜島之戰以後,日本的海上力量被美國消滅殆盡,太平洋的控製權被美國掌握,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囂張的日子走到了盡頭。

瓜島爭奪戰

日軍在中途島慘敗後,將進攻目標轉向南太平洋,計劃奪取新幾內亞的莫爾茲比港和所羅門群島,並要把瓜島建成南太平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艦,以擴大日本海軍在南太平洋的作戰區域。同時,美國人也看中了瓜島,打算派一支部隊在島上登陸,使之成為既是遏製日軍南侵的橋頭堡,也是美軍進行兩棲作戰,發起最終以日本本土為目標的反攻戰的起點。

1942年夏,美日雙方在南太平洋的兵力部署情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