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利用地形揳入印度洋的有利態勢,加強海、空軍力量的發展,時刻關注著馬六甲海峽的動向。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曾經說過:“印度的勢力範圍從西部的曼德海峽到東部的馬六甲海峽。”為此,印度海軍試圖利用位於馬六甲海峽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實現其扼守馬六甲海峽西部咽喉要道的戰略目的。
1998年,印度組建了遠東艦隊,駐紮在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入口處的安達曼群島。次年,印度又在該群島建立了遠東司令部,這是印軍第一個三軍聯合司令部,在印軍曆史上也是第一次,由此可見印度對馬六甲海峽的重視程度。2000年,印度海軍實現了首次“東進”,其特混艦隊經馬六甲海峽開赴南海進行遠航訓練。接著又借口為美國一艘所謂的高價值物資船護航而通過馬六甲海峽抵達新加坡。
印度與美國在馬六甲海峽聯合巡邏、聯合演習等,都表明了印度對馬六甲海峽的控製力明顯上升。目前印度海軍總體實力居世界第七,是能夠在臨近大洋使用軍事力量的地區性海軍,也是印度洋上除美軍之外最具實力的海上軍事力量,已基本具備了以航母和核潛艇為核心的中遠海作戰能力。印度接連在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海軍基地增派兵力,修建海、空軍基地,使之成為馬六甲西部入口處的一個前進基地,扼守著海峽西部入口,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掌控印度洋。
日本這個美國的鐵杆“小兄弟”看中的則是石油資源,這是日本發展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截至2003年底,日本石油進口的87%依賴於中東。日本所需的石油、其他原料等,以及從非洲、中東地區、南亞進口的大量原材料的運輸,必須經過馬六甲海峽。所以,日本一直把馬六甲海峽視為最重要的海上戰略通道。日本近年來積極參與馬六甲海峽安全事務,在情報交流、參與反海盜軍事演習方麵表現得極為熱心。2004年3月9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有事相關七法案》,該法案假設了“周邊地區可能出現的緊急事態”,其“周邊事態”行動範圍就包括台灣海峽、馬六甲海峽。
俄羅斯作為一個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國,無論在太平洋還是印度洋都有著自己的戰略利益。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經濟逐漸複蘇,各種新式武器裝備的增加,俄各大艦隊開始重新走向遠海。2001年,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一支艦艇編隊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這是俄艦隊在21世紀的首次遠航。2003年4月,俄海軍太平洋艦隊派出戰艦經馬六甲海峽駛進印度洋,與印度海軍舉行了聯合演習。2004年4、5月間,俄羅斯又參加了在馬六甲海峽舉行的18國海軍演習。
兵家看點
馬六甲海峽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經曆了幾百年的風雨曆程,逐漸發展成為全世界最為重要的經濟、軍事熱點之一。未來,馬六甲海峽仍將繼續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焦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誰掌握了馬六甲,誰就扼住了太平洋的喉嚨!
2.上帝勾畫出的鴻溝——英吉利海峽
在大西洋東海岸,有一條被法國人稱為“袖子”的海峽,它就是上帝勾畫出的鴻溝——英吉利海峽。英吉利海峽法語稱拉芒什海峽,是隔離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的海峽。
這段大西洋上的狹長海峽,分隔著英格蘭南部海岸和法國北部海岸。法國人稱其為“袖子”,是指其形狀自西向東漸窄,最寬處約240千米,最狹處33千米(位於英國多佛爾和法國加來之間)。英吉利海峽東北與北海相通,西南與大西洋相連,呈東北(狹窄)—西南(寬闊)走向,形如喇叭。
對曆史上由歐洲入侵英國的人來說,英吉利海峽是通道也是障礙。英吉利海峽是大不列顛島天然的防禦屏障,曆史上,英吉利海峽成功地阻止了拿破侖執政時期的巨大挑戰,也曾經讓二戰期間的納粹德國望洋興歎。
來自英國的海上威脅
1545—1560年間,西班牙海軍從海外運回的黃金即達5500千克,白銀達24.6萬千克。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采量的83%為西班牙所得,這種掠奪性的發展,使西班牙很快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線的暢通及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擁有100多艘戰艦、3000餘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的強大海上艦隊,鼎盛時期艦隊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
當時的英國,資本主義正處於萌芽狀態。輕工業的發展,迫使它急於尋找海外商業市場;艦船製造和航海技術的革新,更加膨脹了英國奪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