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藍天碧海間的戰略爭奪(1)(2 / 3)

馬六甲的誘惑

自古以來,“形勝之地”多爭執。馬六甲海峽由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一直是國際勢力競爭的焦點。目前,馬六甲海峽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但覬覦這塊肥肉的其他大國,如美國、日本、印度、俄羅斯也都在試圖控製這一重要的海上通道。這無疑對正在崛起的中國的海上利益與安全帶來了現實的威脅。

由於地理位置便利,東南亞國家非常倚重馬六甲海峽。在馬六甲海峽周邊國家中,軍事力量最強的是印度尼西亞,且海峽西麵及其近海水域全為印尼所管轄。馬來西亞的軍事力量次之,卻也控製著東麵瀕海及其近海海域。新加坡兵力最少,但武器新、性能好,控製水域最少,但地緣戰略位置最為重要。

印度尼西亞現有兵力30餘萬人,其中陸軍占絕對多數,海軍次之,空軍最少。印尼海軍是馬六甲海峽巡邏的主要兵力,目前約有4.5萬人,編有東、西兩個艦隊及一個海上補給司令部,主要編有2艘潛艇、16艘護衛艦、4艘導彈艇、4艘魚雷艇、26艘兩棲艦艇以及15艘後勤支援艦。印尼海軍航空兵還有各型飛機與直升機85架。

此外,印尼空軍尚有近百架作戰飛機以及200餘架運輸機、教練機及直升機。前不久,印尼海軍宣布在馬六甲海峽部署26艘軍艦和10架偵察機,執行巡邏任務,並將設立打擊海盜的特種部隊。印尼海軍還在靠近新加坡的巴淡島成立了一個特別檢查站,海事局還準備在所有進入印尼水域的船隻上安裝一種高科技監視係統,以便更加有效地保護過往馬六甲海峽的商船,防止海上恐怖襲擊的發生。

馬來西亞現役官兵約11萬人,陸軍占其總兵力的七成以上。包括海軍航空兵在內的海軍全部兵力僅有1.5萬人,編有一個海上司令部和兩個海軍軍區。馬來西亞海軍艦艇數量較少,且較為老舊。編有導彈護衛艦2艘、其他護衛艦8艘、導彈艇8艘、其他艦艇27艘。海軍航空兵僅169人,編有6架“黃蜂”直升機,作戰飛機73架。

新加坡軍隊在三國軍隊中,現役部隊兵力最少,約7萬餘人,但如果與其僅641平方千米的國土麵積來折算,其單位麵積的作戰兵力名列東盟國家的榜首。新加坡海軍雖然不足1萬人,卻編有3個司令部,分別是艦隊司令部、海岸司令部、海軍後勤司令部。編有3艘潛艇、6艘小型護衛艦、6艘導彈艦、11艘巡邏艇等。其空軍作戰飛機和直升機也不少,約有125架各型作戰飛機和28架武裝直升機。

為了更有效地實施反海盜與反恐行動,從2004年7月開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個沿岸國家各自派出軍艦,總數為15—20艘,全年全天候巡邏馬六甲海峽。2005年7月20日,三國海軍艦船組成巡邏隊,開始在馬六甲海峽進行聯合巡邏行動。此舉既是三國打擊海盜和反恐行動的需要,也是這些國家反對美國幹涉馬六甲海峽事務的具體體現。2005年8月30日,新、馬、印、泰(事實上,馬六甲海峽東北岸一段還涉及到泰國)四國又正式開展一項名為“空中之眼”的馬六甲海峽空中巡邏計劃。根據這項計劃,四國每個星期都將各自派遣兩架飛機,執行空中巡邏、搜尋任務。

美國推出反恐新方案,要向馬六甲海峽派駐海軍陸戰隊和特種部隊,以防止恐怖主義襲擊,防止該地區的武器擴散、毒品走私和海盜犯罪等。此計劃一出台,立即遭到海峽沿岸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反對。美國急欲派兵進駐馬六甲海峽,主要出於幾個目的:

一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需要。按照美國的全球戰略,西太平洋—印度洋地區是其國家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六甲海峽是美國鎖定要控製的世界16條重要海上通道之一。美國國會通過的《美國海外利益法案》稱,中國南海的航行自由對美國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因為隻要確保包括馬六甲海峽在內的戰略航道的暢通,就足以保證美國經濟體係的正常運轉。

馬六甲海峽還是調遣兩洋兵力至關重要的地點。1991年的海灣戰爭、後來的阿富汗戰爭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之所以能夠迅速取得勝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有賴於馬六甲海峽的安全暢通。

二是擴大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影響。美國視新加坡為其監控南海和進入印度洋的戰略前哨。由此出發,美國艦隊在24小時內即可穿過馬六甲海峽,再向西駛入印度洋或到達海灣地區,而向東則可遊弋於南海。此外,美國還向菲律賓派遣軍事顧問,並考慮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甚至越南等國建立類似於在新加坡建立的“永久聯絡辦公室”,定期派部隊到這些國家的軍事基地訓練,擴大軍事影響,提高在緊急情況下美國出兵幹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