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藍天碧海間的戰略爭奪(1)(1 / 3)

1.亞歐的生命線——馬六甲海峽

蔚藍色的大海是這個世界生命的源泉,也占據著這個世界的絕大多數區域。人們在波濤洶湧中見證著曆史的變遷,在起落滌蕩中目睹著千古的風流。那些分布在大海上的海峽和海島,雖然它們的麵積不大,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

馬六甲海峽地處東南亞中部,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它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道,西岸是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西馬來西亞和泰國南部。馬六甲海峽因地處馬來半島南部的貿易港口馬六甲而得名,該城在16和17世紀時是重要的港埠。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的南海與印度洋的安達曼海的海上交通捷徑,是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咽喉要道,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海上要衝。因此,這裏自古就是各國為爭奪海上乃至世界霸權的必爭之地,從而豐富了馬六甲海峽獨特的曆史。

黃金水道的沉浮

打開世界地圖,馬六甲隻不過是一個米粒般的“小點兒”,但由於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緊緊扼住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因而成為世界上通航曆史最久、航運量最大的海峽之一。

馬六甲,原是當地的一棵樹名。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蘇門答臘王子逃難到那裏,在馬六甲樹下休息,稱那個地方為馬六甲,日後沿用至今。那裏原是一個小漁村,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開辟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扼據馬六甲海峽東岸,地處海上交通要衝,正是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逐漸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和繁榮的港口,並於1403年成為滿剌加王國的都城。

15世紀末,這裏已經成為東南亞第一大港口和繁榮的貿易中心,來自阿拉伯、印度、中國、爪哇等地的商船雲集,絲綢、茶葉、煙草、香料是主要的交易產品,而兵家也為占據馬六甲海峽而爭奪不休。1405年,鄭和下西洋時,曾率領龐大的艦隊登陸馬六甲,還曾出手幫助過這個弱小的王朝抵禦北方之敵。據史料記載,1405年7月,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艦隊和大批海員,從江蘇起航,順著東北季風沿海南下到過南洋和東非的三十多個國家。他先後七下西洋,曆時三十年,是中國早期的友好使者之一。馬六甲地處南海與印度洋要衝,是東南亞的一個商業中心,也是水陸交通的樞紐,因此它是鄭和船隊開往東南亞以西地區的必經之地,鄭和七下西洋曾五次到過馬六甲。由於鄭和船隊龐大,每次出使西洋人數近三萬,曆時一年半以上,須裝載大量糧食和其他貨物。為了便於遠航,須在遠航途中建立一個固定的物資轉運站。而當時中滿兩國關係又十分親密,馬六甲港便成了鄭和船隊中轉貨物和候風停泊的要地,鄭和船隊也給這裏帶來了中國的友誼和文化。在當地至今仍保留著紀念這位中國偉大航海家的“三保山”,山下還有一口“三保井”,南麵還有“三保亭”,此亭裏供著三保公鄭和的塑像。

鄭和之後,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紛至遝來,在此進行絲綢、香料、煙草、茶葉等大宗貨品的交易。很快,馬六甲就成為遠近聞名的重要港口和富庶之邦了。但也正因如此,從16世紀起,馬六甲海峽就成為殖民主義者的爭奪之地。自16世紀初至19世紀30年代的300餘年間,早期殖民主義強國——葡萄牙、荷蘭、英國等為奪取印度洋的海權,鞏固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控製東南亞群島地區的香料及半島地區的錫等商品的收購、貿易壟斷權,並進而以東南亞為基地,入侵中國,開拓中國及東亞市場,圍繞馬六甲海峽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早期殖民者對馬六甲海峽的爭奪,其目的就是為了擴大殖民地,加強經濟掠奪,擴張原料和產品市場。1511年,葡萄牙侵占馬六甲,並以此為繼續東侵的前哨據點,進而霸占海峽。1641年,荷蘭取代葡萄牙,控製馬六甲海峽180多年。1786年和1819年,英國相繼占據了馬六甲海峽東岸的檳榔嶼和東南口的新加坡,1824年馬六甲海峽完全被英國控製,用以保障對東方進行鴉片貿易。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通航船隻急劇增加。

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從英國手中奪得馬六甲海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六甲海峽重歸沿岸國家所有。直到1957年,馬來西亞宣告獨立,馬六甲才結束了長達400多年的殖民地曆史。經過這段漫長的歲月,曆史的滄桑在馬六甲俯拾即是。比如市中心的葡萄牙廣場、荷蘭紅屋、維多利亞噴泉等,仿佛在向遊客們述說著那一段段曆史。

1971年11月,馬六甲海峽沿岸國家——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發表聯合聲明,反對馬六甲海峽“國際化”,宣布共同管理海峽事務。1977年三國簽訂《馬六甲海峽航行安全協定》,加強對海峽的管製,采取了相應措施,並在海峽地區部署了必要的巡邏和警戒力量。目前,馬六甲海峽由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共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