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後,一九五三年七月下旬,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了。這以後,曾有少數上甘嶺的參戰人員返回那裏憑吊過。
二十九師八十七團三營營長解立根就是其中的一位。據他回憶,“大概半年以後,板門店談判簽字後,正是夏天,我帶些人返回陣地。”解立根返回陣地的任務是“處理陣地上遺留的烈士遺體”。他說:“有些坑道裏,烈士遺體摞得一層一層的,根本來不及做棺材,隻好用汽油燒,就算是火葬吧……唉,大夏天的,屍體變黑了,發臭,我讓人提著汽油桶澆,然後點火,那火燒得……”
三十一師九十一團二營營長楊水保比解立根去得晚些,他那次是“帶軍事科學院寫戰例的人去上甘嶺的”。上去後,“看了好幾個山頭”,發現“停戰後的軍事分界線就在上甘嶺,拉起一道藍紅兩色的布帶子”。在當時打過仗的山頭上,楊水保“隨便抓一把土用嘴一吹,就可以看見幾塊碎骨頭和碎彈片”。他們還看見“美國人陣地上的炮彈殼堆得像小山頭一樣,像我們北方的麥垛子”;“美國人停戰後,軍用物資堆在山下,什麼也不往下拉。我到美國人陣地上給李長生團長扛回一箱卡賓槍子彈。站崗的美國兵直朝我喊‘哈嘍’,我也不理,扛起就走。還以為美國兵不讓扛,後來才知道,‘哈嘍’是跟你表示友好……”
一九五四年上半年,三兵團所屬十二軍和十五軍從朝鮮班師回國。那時候,這兩個軍裏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人已為數不多:一部分人轉往國內或別的社會主義國家治療養傷,也有一些人複員轉回家鄉,還有就是相當一部分人永遠留在了上甘嶺。
上甘嶺之戰傷亡人數有多少?這恐怕很難得到準確的統計數字。在《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戰史》中,誌願軍一方在上甘嶺戰役中的死傷人數被統計為一萬一千五百餘人。這個統計數字是以參戰各部隊上報的死傷人數為基礎的,而各部隊上報的死傷人數並不很可靠。譬如九十一團向上報的傷亡人數為七百餘人,但該團參謀長趙金來說:“打上甘嶺,我們團實際傷亡一千多人,但上報七百多人,少報了三百多。”又譬如一○六團上報傷亡人數為一千一百餘人,其中該團一營上報傷亡人數為四百餘人。但該團一營參謀長李治說,“我營進入戰鬥時有七百多人,但邊打邊補,實際參戰人員先後達到兩千一百多人。”
由此可見,根據各參戰部隊上報的死傷人數彙總而得出的誌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傷亡一萬一千五百餘人的數字是不確切的。實際死傷人數肯定比這個數字多。
美、韓軍隊此戰的死傷人數也沒有得到確切的數字。從可以見到的美、韓有關的曆史資料中,得知美七師參戰十二天,傷亡人數為兩千多人。韓軍第二師此役共死傷四千八百餘人,其中陣亡者一千一百餘人,負傷者三千六百餘人。不過,美、韓方麵的參戰部隊還有韓第九師及美空降一八七團等部。
對美、韓軍隊的死傷人數,《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戰史》中列為殲敵數字,統計結果為:殲滅美軍五千二百餘人,殲滅南朝鮮軍為兩萬多人。合計:兩萬五千餘人。這個數字是以誌願軍參戰各部隊上報的殲敵數字為基礎統計的,因而也是個估計數字。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統計數字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壓縮。譬如九十三團三營營長甄申說:“統計戰果時,九連報殲敵一千多人,我給砍了五六百,沒那麼多,數字有虛。”又譬如一○六團團長武效賢說:“我團殲敵七千多人,十二軍給減到四千多人……”
問題是,在統計殲敵數字時,是不是所有的師團都會自覺地進行數字壓縮?而壓縮後的數字是不是還有水分?
如果以誌願軍方麵的統計數字為基礎來估算的話,我認為誌願軍一方死傷一萬一千五百餘人的數字還應該增加,而殲敵兩萬五千人的數字還應適當縮小。這樣,一加一減,中美韓三國士兵在上甘嶺之戰中死傷人數總計應在三萬六千人左右。
那麼,這三萬六千人當中,陣亡者有多少呢?按照韓軍第二師的統計,該師此戰“死傷四千八百餘人,其中陣亡者一千一百餘人”,陣亡者約合四分之一。誌願軍方麵對陣亡者沒有總的統計數字,但就九十二團死傷一千四百餘人來分析,該團“僅下來四百傷員”,由於“輕傷不下火線,重傷堅持戰鬥舉不勝舉,故犧牲者占三分之二以上”。
如果按照陣亡者占死傷總數平均約三分之一的比例計算,中美韓三國在上甘嶺棄屍共一萬兩千多具。
上甘嶺之戰的全部作戰區域隻有三點七平方公裏。這意味著,不算兩萬四千名負傷者,上甘嶺作戰區域內,平均每平方米就有三點二個人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