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戰爭是孫中山先生發起和領導的一場為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恢複國會反對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的戰爭。護法戰爭從1917年8月開始,至1918年5月結束,曆時9個月。因南北軍閥的妥協而失敗。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政府的實權落人國務總理段祺瑞手中。1917年初,在中國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總統黎元洪和段祺瑞因各自投靠的帝國主義後台不同而發生尖銳分歧。段祺瑞力主參戰,並向日本借款。與日本有矛盾的美國則唆使副總統馮國璋反對參戰。國會內黎元洪一派議員也反對參戰。4月,段祺瑞在京召開督軍團會議,脅迫國會和黎元洪,立即宣布對德作戰。5月23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職,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府院之爭”。
段祺瑞被免職後離京赴津,授意皖係、奉係各省督軍鬧獨立。黎元洪於驚慌之中向“辮帥”張勳求援。張勳則借機搞複辟,黎元洪去職。7月1日,強勳擁廢帝溥儀複辟。
張勳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怒。段祺瑞借機在天津組織“討逆軍”,7月5日馬廠誓師,討伐張勳。12日“討逆軍”進入北京,複辟失敗。段祺瑞以再造民國的功臣自居,重新掌握實權,黎元洪辭職,馮國璋繼任大總統。
段祺瑞重新掌權後,拒絕恢複張勳複辟時期已被拋棄的國會和《臨時約法》,準備號行召集由各省督軍指派的“臨時參議院”。段祺瑞的專製獨裁和武力統一方針,使親英、美的西南軍閥感到威脅。陸榮廷、唐繼堯聯名譴責北洋政府解散國會、廢棄約法的行徑,否認段內閣的合法性,宣布暫行自主。7月24日,孫中山致電陸榮廷,敦促陸榮廷協力護法,恢複國會,舉起了護法旗幟。孫中山準備借西南軍閥的力量與北洋軍閥的假共和做鬥爭。
孫中山先生的護法主張得到了廣泛支持。1917年7月21日,原海軍總長程璧光發表擁護約法、恢複國會的宣言,率領第一艦隊,由吳淞起航赴粵。原國會議員150餘人也於7月—8月間陸續到達廣州。西南軍閥也想利用孫中山的威望,借“護法”之名來對抗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因而表示願與孫中山“合作”。8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由南下議員組成的非常國會,成立軍政府。9月,護法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10月1日,段祺瑞下令“出師剿滅”南方軍隊。護法戰爭正式開始。
孫中山為首的軍政府所轄軍隊主要是陸榮廷、唐繼堯、陳炯明、程璧光所統各軍,總兵力約15萬人。北軍可用於前線兵力10餘萬人,雙方在湘、川、粵、閩等地展開爭奪,尤以湖南戰場最為激烈。
1917年9月,為取得南攻粵桂的前進基地,段祺瑞命其心腹傅良佐出任湖南省長兼督軍。
傅良佐到任後,立即撤銷劉建藩的零陵鎮守使、林修梅的第一師第二旅旅長職務。劉、林都是革命黨人,在湘軍中威望較高。9月18日,劉、林在衡陽宣布湘南自主。傅良佐急令第一師代師長李佑文率該師第一旅前往進攻。9月28日,第一旅大部分官兵起義,加入護法軍。李佑文僅帶10餘人逃回長沙。10月6日,湘省護法軍各路將領齊集衡陽,決定組織“湘南護法軍總司令部”,程潛為總司令。
傅良佐進攻湘南護法軍,表明南北軍隊在湘決戰已不可避免。桂係軍閥決定以武力援湘,驅逐傅良佐,收複湖南。北軍也積極備戰。
10月6日晨,南北兩軍在湘潭接戰。10月9日,北軍占領衡山北12公裏處的護湘關。10日,北軍又攻占衡山北麵最後一個據點石橋鋪。11日又輕取衡山。護法軍在賀家山(位於衡山、衡陽之間)頑強阻擊。從10月15日起,南北兩軍各投入兵力萬餘人,在賀家山一帶連日激戰。護法軍各部頑強抵抗,挫敗了北軍的進攻,但由於彈藥不繼,未能發起新的攻勢。雙方呈膠著狀態。
為打破僵局,程潛等決定留部分兵力守衡山,主力轉攻寶慶,時北軍在寶慶方向取守勢,僅派湘軍第二師之朱澤黃旅進駐永豐,並控扼永豐寶慶間險要山地界嶺。10月31日,護法軍與朱澤黃旅在洪羅廟激戰,朱旅退界嶺,旋又退至永豐。11月4日,護法軍林修梅部光複寶慶。11月8日,護法軍克複界嶺,11日占領永豐。北軍棄城而逃。
11月14日,北軍第八師師長王汝賢和第二十師師長範國璋(屬直係)因對皖係段祺瑞派其親信傅良佐督湘不滿,在進攻受挫的情況下,不願再為皖係賣命,乃通電停戰議和。通電發出後,王、範二部自行停戰,並從衡山撤退。段祺瑞無可奈何,隻得加委王汝賢以總司令代行督軍職務。護法軍乘機進攻,11月17日連克湘潭、株洲,20日進占長沙。王汝賢、範國璋率殘部逃往嶽陽。11月22日,段祺瑞因受到直係停戰議和的幹涉,無法繼續實行武力統一,隻得辭職。馮國璋裝出準備同南軍議和的姿態,這一情況,使桂係陸榮廷為之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