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保衛民主共和製的南北決戰——民國初期護法戰爭中的軍事謀略(2 / 2)

但是,段祺瑞不甘心對西南用兵的失敗,下野後,策動各省皖係軍閥一致主戰。馮國璋隻得於12月15日任命曹錕為第一路軍總司令,張懷芝為第二路軍總司令,各率所部南下攻湘。18日,又任命段祺瑞為參戰督辦,把軍事指揮大權交還段祺瑞。1918年1月8日,馮國璋通電北洋各督,同意繼續對護法軍作戰。陸榮廷和護法軍將領見求和無望,乃決定乘北軍主力抵湘之前,先發製人,收複嶽陽。

1918年1月23日,由粵、湘、桂聯軍組成的護法軍向嶽陽發起進攻。經過數日激戰,於27日上午占領嶽陽,俘敵1300餘人,繳獲飛機兩架,火炮40餘門,以及大批槍支彈藥。

攻占嶽陽後,桂係軍閥以奪取湖南為滿足,不想奪占直係王占元的湖北地盤。護法軍占領長沙嶽陽後,護法軍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先是桂係軍閥對軍政府故意刁難和破壞,後是奪占湖南地盤,在湖南胡作非為,引起湖南人民和許多湘軍官兵的極大反感。在此情況下,北洋軍閥發動了第二次攻湘作戰。其企圖是攻下嶽陽、長沙,進而占領全湘。

1918年2月5日,馮國璋任命吳佩孚署理陸軍第三師師長,令其率部向蒲圻、嘉魚一帶開進。3月2日,北軍攻占萬峰山湘軍陣地。護法聯軍退守羊樓司。羊樓司是由武昌入嶽陽的咽喉要道。3月10日,吳佩孚揮軍猛攻羊樓司,聯軍防線被敵突破,隻得向嶽陽方向後撤。11日上午,北軍占領羊樓司。

15日,北軍攻占通往嶽陽的最後一個要地雲溪。16日,北軍總攻嶽陽。17日夜,守城聯軍棄城撤往長沙。18日上午,北軍進占嶽陽。此戰,聯軍內湘桂軍之間矛盾重重,互相掣肘,加之兵力分散,消極防堵,裝備落後,士氣不振,因而一遇吳佩孚精銳之師,便難以招架。

3月25日,桂軍又慌忙撤離長沙。26日,吳佩孚第三師不費一槍一彈開進長沙。

這時,段祺瑞已重新出任國務總理。3月27日,段任命皖係軍閥張敬堯為湖南督軍兼省長,同時電令吳佩孚部立即率部向湘南進軍。

1918年4月初,段祺瑞決定將在湘北軍分三路向南推進。以吳佩孚部為中路,出長沙攻衡陽;以張敬堯為右路,由湘鄉、永豐攻寶慶;原第二路軍之施從濱師、張宗昌第二混成旅等為左路,經醴陵南下,攻攸縣、茶陵。此時,桂軍已退到祁陽、寶慶地區,將湘軍甩在湘潭、衡山一帶。湘軍將領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力保湘南。他們決定以較弱的北軍左路為打擊對象,對敵實施反攻。

4月20日,湘軍以趙恒惕為湘東前線總指揮,在部分粵軍協助下,分五路向進入攸縣的北軍發起突然攻擊。經此一戰,北軍左路軍幾乎全軍覆沒。湘東反擊戰取得重大勝利。後來,已攻占衡陽的吳佩孚部向湘東卷擊,湘軍遂放棄株洲、醴陵,吳部連陷安仁、攸縣、耒陽。至此,湖南大部又為北軍所占,護法聯軍全部退守湘桂邊界地區。

與湖南主戰場激烈鏖戰的同時,護法軍(有的省稱靖國軍)在四川、廣東、福建等地區也同北軍進行激戰,但越到後來,軍閥爭奪地盤的色彩愈濃,已脫離了護法的軌道。護法戰爭的大旗是孫中山先生首先高舉起來的,但孫中山先生有“政府”(護法軍政府)而無軍隊,因而戰爭的領導權實際上操縱在西南軍閥陸榮廷、唐繼堯等人手中。

這些軍閥一麵利用孫中山的名望與北洋軍閥爭地盤,一麵排擠打擊孫中山。1918年4月,唐繼堯密電西南各省,逼孫中山去職。

5月20日,西南軍閥與反動政客操縱非常國會,改組軍政府,廢大元帥首領製為總裁合議製,推唐繼堯、孫中山、陸榮廷、岑春煊等7人為總裁,後又以岑春煊為主席總裁,而由陸榮廷把持實權。孫中山隻得於5月4日向非常國會辭去大元帥職。5月21日,孫中山孑然一身,憤然離粵轉滬,標誌著護法戰爭的失敗。此後,護法軍政府成了與北洋政府妥協議和的機構。1918年8月,北軍主將吳佩孚在湘南前線公開通電主張“和平”,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一政策,護法軍政府複電讚成和平。此後,各地區的戰爭基本停止。

護法戰爭的失敗,宣告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徹底破產,標誌著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失敗。中國人民應該尋求新的救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