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響應起義的各省代表12月間在南京集會,決定建立中華民國,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這時,清王朝內閣總理大臣、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一麵與革命軍談判,一麵率大軍威脅南京。多數革命黨人主張,如果袁世凱能迫使清帝退位,實現南北議和,可選袁為大總統。2月12日,清王朝在全國革命形勢和袁世凱的雙重壓力下,宜布退位。3月,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職務,讓位於袁世凱。但袁竊取政權後,立即要求遣散革命軍,對革命黨人進行壓製。
1913年初,以孫中山為領袖的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期望利用議會組織責任內閣,削弱袁世凱的權力。3月20日,國民黨代理書記長宋教仁正要由上海乘車去北京參加國會時,袁世凱派人在車站將宋刺殺身亡,孫中山主張立即興師討袁,因國民黨內部意見不統一而遲遲未能發動。6月,袁世凱又免去李烈鈞等國民黨人所擔任的南方各省都督職務。於是,李烈鈞在江西、黃興在南京、柏文蔚在安徽、陳其美在上海、陳炯明在廣東、許崇智在福建,相繼組織討袁軍,湖南、四川等省也宣布獨立,發動討袁。但因缺乏準備,兵力不足,行動不一致,國民黨內部仍有不少人幻想通過法律解決問題,所以反抗無力,在袁世凱各路大軍進攻下,不到兩個月即全部失敗。孫中山、黃興逃往日本。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凱指使其親信提出將國體由共和製改變為君主立憲製的建議,又指使參政院召集所謂國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實行君主立憲製,將國名改為中華帝國,推戴袁世凱為皇帝。12月間,袁世凱接受帝位,改年號為洪憲,1916年為洪憲元年,於元旦登基。
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激起人們強烈反對。在孫中山的領導和策動下,雲南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起義,組成護國軍,唐繼堯任護國軍政府都督,蔡鍔、李烈鈞分任第一、二軍總司令,唐繼堯兼任第三軍總司令,通電起兵,第二次護國討袁戰爭開始。
1916年元旦,與袁世凱在北京登基的同時,護國軍在昆明誓師。隨後,第一軍攻入四川,第二軍事入貴州、廣西,得到廣泛支持和響應。唐繼堯等又在廣東肇慶組織中華民國軍務院,作為統一指揮機構。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軍也在廣東、山東、湖南、陝西、四川、江西、江蘇等省積極展開護國反袁鬥爭,上述各省紛紛宣布獨立,聲勢越來越大。北京政府的官僚包括副總統黎元洪都嚇得不敢上班,北洋係統高級將領也聯名通電催袁退位。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製,還妄想保住大總統職位,但遭到普遍反對。6月6日,袁世凱在一片喊打聲中,憂病死去。護國戰爭結束,各省取消獨立,軍務院於7月7日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