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一次震動全球的城市起義——辛亥革命中黃花崗起義的軍事謀略(1 / 2)

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已麵臨著亡國滅種的現實威脅。為挽救民族危亡,以孫中山先生為傑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曆史舞台。

1905年8月,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在同盟會的領導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以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武裝起義,1911年4月爆發的黃花崗起義就是其中的一次。這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

清政府在《辛醜條約》簽訂後,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成了“洋人的朝廷”。於是,從20世紀初年開始,推翻清政府反動腐朽統治,成了不可阻擋的曆史潮流。資產階級革命黨人不斷利用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但這些起義因準備不足,單純冒險,結果都歸於失敗。1910年2月,同盟會員倪映典率廣州新軍3000人起義,又遭失敗。連續的失敗,使少數革命黨人對前途失去信心,轉而走上暗殺道路。隻有孫中山等人在失敗麵前不氣餒,對革命成功充滿信心。他們決心在廣州發動一次更大的起義,以此推動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商量卷土重來的計劃。參加會議的有同盟會的重要骨幹黃興、趙聲、胡漢民等人。會議決定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廣州起義。他們計劃以廣州新軍為主幹,另選革命黨人500(後增至800)組成“先鋒”(敢死隊),首先占領廣州,然後由黃興率領一軍入湖南,趙聲率領一軍出江西,譚人風、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然後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同盟會接受曆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發動前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準備,籌款購械、組織聯絡都有專人負責。為了更好地領導起義,1911年1月,同盟會在香港成立統籌部,以黃興、趙聲為正副部長,下設調度處、儲備課、交通課、秘書課、編輯課、出納課、總務課、調查課,具體領導這次起義,並陸續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作為辦事和儲藏軍械的地點。

統籌部成立後,各課分別派人進入廣州開始活動。4月8日,省城內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體聯絡就緒。統籌部決定發難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進攻,趙聲為總司令,黃興為副。“選鋒”之外,加設放火委員,預備臨時放火,擾亂清軍軍心。

但是,就在統籌部開會這一天,發生了同盟會員溫生才刺殺署理廣州將軍孚琦事件,廣州戒嚴。加上美洲的款項和由日本購買的軍械也未到,因此,發難日期不得不推遲。

4月23日,黃興由香港潛入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指揮部。並決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起義,將原定十路進軍計劃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新軍和防營入城;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但胡毅生、陳炯明等認為清軍已有防範,提議改期。姚雨平反對改期,但要求發槍500枝以上。黃興在喻培倫、林文(時爽)等人激勵下,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按期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