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一次震動全球的城市起義——辛亥革命中黃花崗起義的軍事謀略(2 / 2)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先鋒”120餘人,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撲督署。督署衛兵進行頑抗,革命軍槍彈齊發,擊斃衛隊管帶,衝入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逃往水師提督衙門。隨後,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川、閩及南洋黨人攻督練公所;徐維揚率花縣黨人40人攻小北門;黃興自率方聲洞、朱執信等出南大門,接應防營。

攻督練公所的一路途遇防勇,繞路攻龍王廟。喻培倫胸前掛著滿滿一筐炸彈,左手執號筒,右手拿手槍,奮勇當先,投擲炸彈。戰至半夜,終因眾寡不敵,全身多處受傷,率眾退至高陽裏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壘,向敵射擊。後因敵放火,他們才被迫突圍,喻培倫被俘遇害。

往小北門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軍。經過一夜作戰,打死打傷敵人多名。最後,張鳴岐放火燒街,徐維揚率部突圍,被敵逮捕。

黃興所率一部行至雙門底後,與溫帶雄所率計劃進攻水師行合的巡防營相遇。溫部為人城方便,沒有纏帶白巾,方聲洞見無記號,便開槍射擊,溫帶雄應聲倒下。對方立即發槍還擊,方聲洞犧牲。戰至最後,隻剩黃興一人,才避人一家小店改裝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這次起義,除黃興一部及順德會黨按期發難外,其餘各路均未行動。新軍子彈被收,沒有作戰能力;胡毅生、陳炯明事先逃出了廣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難,未能及時領到槍械,起義爆發後藏匿不出。這樣,起義成為黃興一路的孤軍作戰。

起義失敗後,廣州革命誌士潘達微收殮犧牲的革命黨人遺骸72具,葬於廣州郊外的紅花崗,並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72烈士”。這次起義因而也稱為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集中了同盟會所有的人力、財力,作了長期的準備,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麵:一是革命黨人沒有建立起適合武裝起義的權威領導機構;二是計劃不周密,起義尚未爆發,消息就已走漏,也未能按原定計劃完成各項準備工作,最後倉促發難,自然難保成功;三是沒有取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起義隻是少數革命黨人的軍事冒險。

但是,無論如何,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用生命和鮮血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卻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從而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