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近代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戰——清朝末期黃海海戰中的軍事謀略(1 / 2)

甲午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按原定作戰計劃,準備在黃海尋殲中國北洋海軍。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北部海域相遇,遂爆發了中國近代海軍建軍以來最大的一次海戰,給中日戰爭爾後的進程帶來了重大影響。

1894年7月,中日兩國軍隊齊集朝鮮,戰爭迫在眉睫。7月中旬,日本海軍主力艦艇在佐世保軍港集結,成立聯合艦隊,下分本隊和第一、第二遊擊隊。7月23日,日本聯合艦隊從佐世保啟航。7月25日,日艦“吉野”、“浪速”、“秋津洲”於豐島海麵襲擊中國運兵船和護航艦隻,獲得成功,使日本增強了戰勝中國海軍的信心。自此以後,聯合艦隊一直活動於朝鮮海域,一麵掩護後續陸軍和軍械糧秣的海上運輸,一麵聲援日軍的陸路作戰。8月5日,日本大本營命令聯合艦隊搜索和擊破中國艦隊,日艦隨即於8月7日從隔音島出發,駛往黃海西部海麵。

北洋艦隊方麵受李鴻章避戰保船思想的牽製,自7月25日豐島海戰之後,隻敢在大同江口和威海衛軍港之間來回巡弋。後來,日艦竄至旅順口、威海衛港外,威脅到沿海地區的安全,清政府於是在8月23日急令北洋艦隊應在威海、大連灣、煙台、旅順等處“來往梭巡,嚴行扼守,不得遠離,勿令一船闌入”。此後,北洋艦隊再未遠巡,不出北洋一步,將製海權輕易讓給日本,使北洋艦隊日益陷入消極自保的被動局麵。

9月上旬,清政府鑒於平壤之戰即將爆發,準備增派援兵。為了爭取時間,決定將駐防大連一帶的總兵劉盛休所部銘軍8營4000人由海道運至中朝邊界大東溝登陸,再輾轉前線。9月15日,北洋艦隊主力抵達大連灣,擔任船隊的護航任務。9月16日淩晨,丁汝昌率“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平遠”、“超勇”、“揚威”、“廣甲”、“廣丙”、“鎮南”、“鎮中”14艦及“福龍”、“左隊一”、“右隊二”、“右隊三”4艘魚雷艇從大連出發,護送銘軍,當日午後抵大東溝。晚上,銘軍上岸,到達目的地。不過,此時平壤已經失陷,銘軍無法起到應援的作用。

日本聯合艦隊得知中國海軍將護送陸軍赴朝的消息後,判斷北洋艦隊有可能在鴨綠江口一帶,於是於16日下午出發,向黃海北部的海洋島航進,17日晨抵達該島附近。日本共12艘軍艦分別是:“鬆島”、“嚴島”、“橋立”、“扶桑”、“千代田”、“比睿”、“赤城”、“西京丸”、“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9月17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北洋艦隊正準備起錨回航旅順,發現日本艦隊自西南駛來,丁汝昌即命令艦隊啟錨迎戰。日本艦隊隨後也發現了北洋艦隊。北洋艦隊開始成“並列縱陣”(“定遠”、“鎮遠”兩艦居前),以每小時五海裏的速度向西南方向航進。日本則以第一遊擊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4艘速率最高的巡洋艦為先鋒,聯合艦隊司令乘旗艦“鬆島”,率領本隊“千代田”、“嚴島”、“橋立”、“比睿”、“扶桑”跟進,12時許,又將“西京丸”、“赤城”移至本隊左側。

丁汝昌見日艦成“單行魚貫陣”撲來,決定采取主艦居中的“夾縫雁行陣”(交錯配置的雙橫隊)應戰。但由於旗艦“定遠”艦速度過快,“濟遠”、“廣甲”等艦未能及時跟上,陣形因此成為半月形而類似“後翼梯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