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中國古代史學的總結(1 / 3)

乾嘉史學雖然風行一時,但是乾嘉三大家所做的工作隻是對古代流傳下來的史書進行考證,間或有些評論,也並不很係統的。他們並沒有對中國古代史學進行總結性的論述,指明中國史學的主要症結何在,今後應遵循著什麼方向去努力。乾嘉三大家沒有完成的任務,後來終於為比他們略晚 一些時候的章學誠所完成,所以章學誠堪稱中國古代史學的總結者。他做了繼往開來的工作。在他以後,中國近代史學就逐漸萌芽了。

章學誠字實齋,號少岩,浙江會稽(今紹興)人,乾隆三年(1738年)生於一個小地主知識分子的家庭。父親章鑣,中了進古後將近十年線有做官,專卒鄉間教書。學誠幼年就跟在父親身邊識字讀書,羞到那舉,父親被鈕命為湖北應城知縣,他才伴隨父親到了任所,跟著一位姓柯的老師學習。

章學誠幼年體弱多病,一年中學習的時間累計也到不了兩個月,且智力較差,一天讀不了百來個字,常因舊病複發而被迫中止。到十五六歲時,他開始懂得發奮用功了,並且愛上史學,嚐取《左傳》、《國語》等書的材料,打亂寘新編為紀表誌傳,成《東周書》幾近百卷。這雖然是學誠早年的戲作,但其史學才華已初步顯露。他自己說,他早年因智力差,讀書很吃力,但對於史學好像具有天才,曆史書剛一過目,就好像早已熟悉了似的,一點也不覺得陌生。

章學誠的父親為官清廉,與當時腐敗的官場格格不入,隻做了3年知縣,就罷官力卸任後,兩袖清風,連回原籍的路 費也無力籌措,隻好僑居在應城及其鄰縣,靠教書度日。

乾隆二十五年章學誠23歲時,赴北京應頗夫鄉試。這一次沒有考中。過了5年,又去應考,司考官沈業富很欣賞他的文章,竭力加以推薦,但結果仍然落榜。沈業富很為他惋惜,把他請到自己的家裏教自己的子弟。章學誠雖功名未就,但終於在京城裏獲得了一個工作讀書寫作的機會,內心還是很高興的,更加使他感到滿意的是,沲於這一年結識翰林院編修朱筠,拜在門下,學習古文,並通過朱筠的關係,認識了邵晉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輝祖等許多學者。這些學者當中,邵晉涵與章學誠是同鄉,且誌趣相投,也是喜歡史學的,所以交往最為密切。由於師友們的切磋砥礪,章學誠的學業大有長進。

乾隆三十六年,朱筠出任安徽學政,章學誠也跟隨前往。兩年後,朱筠、邵晉涵、周永年等調入四庫館任《四庫全書》纂修官,章學誠則應和州知州劉長城之聘,去主修《和州誌》,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地方誌著作。

在實行科舉製的時代,一個人雖然有學問,並且已有著作行世,但仍然不會受到尊重。想要出頭露麵,還必須通過考試,金榜題名。因此,章學誠仍一次一次的去應試。乾隆四十二年他40歲時,才考中順天鄉試舉人,次年又中了進士。按理他已經獲得了做官的資格,但由於他與時俗不合,不願做官,隻好又幫人去修地方誌或教書。朋友周震榮介紹他到永清縣去修縣誌。他到了那裏以後,通過實地調查,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花3年時間修成了一部體例完備的《永清縣誌》。這以後,本來還有人邀請他去修誌,因他已接受了既是同鄉又是座師的戶部尚書梁國治的邀請,隻好先到梁氏家館中去教書。不論是修誌或教書,報酬都很微薄,所以章學誠一直在貧困線上掙紮。乾隆四十六年,他到河南去謀事,中途遭盜劫,不光行李全部丟失,並且許多著作手稿也散失大半。他十分狼狽地回到直隸,投靠朋友,托朋友介紹,在肥鄉縣的清漳書院教書。但他的家眷仍在京師,一家十幾口嗷嗷待哺。為了節省開支,養家糊口,章學誠不得已隻好入京遷移家眷,一起到直隸省邊界上的水平縣(今河北省盧龍縣)敬勝書院去教書。生活上雖然窮困潦倒,但是著作仍然沒有停止,並且他還要騰出一部分時間,從朋友那裏借抄他自己遇盜時散失的舊作。乾隆四十九年,章學誠被座師梁國治邀請到保定蓮池書院去教書,在那裏生活了3年,因梁國治去世,失去了依靠,不得不辭去教席。他聽說朝廷正在開選進士去出任知縣,就趕到北京吏部投牒,但途中又遭小偷扒竊,無法生活,隻好投靠於朋友家中,連50歲的生日都是在好友甄鬆年家度過的。這時候,他外放知縣的任命已快下達,但是他為了害怕做官會影響自己的著述,又臨時改變主意,放棄做官的機會,回到保定。好友周震榮為了成全他的願望,就介紹他去拜竭河南巡撫畢沅,想讓他依靠畢沅的幫助,完成他早已著手的著作《史籍考》等書。畢沅早已知道章學誠的為人和學識,對他很是優待。第二年,學誠赴歸德主講於文正書院,並同時在開封開局纂修《史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