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廿二史考再》作者錢大昕(1 / 2)

錢大昕是與王鳴盛、趙翼齊名的乾嘉考據學家,他的主要著作是《廿二史考異》。

錢大昕字曉征,一字及之,號辛楣,又號竹汀居士,晚年自稱潛研老人,雍正六年(1728年)生於江蘇嘉定的一個鄉村塾師之家。他5歲開始讀經書。10歲以後,先隨祖父到其授徒的楊氏家館讀書,後 又隨父親到另一所家塾讀書。學的當然都是當時應付科場考試的八股文。但是錢大聽自幼就喜歡做詩,父親也不禁止他,並且還教他一些做詩的具體方法。15歲那年,錢大昕轉到嘉定城裏一位叫曹桂芳的塾師家裏去住讀,開始學習經義,並於這一年考中秀才。

中了秀才以後,錢大昕也同祖父、父親一樣有了教書授徒的資格,大約在他20歲的時候,就被鄰鄉的顧氏家館請去教書。顧家的主人也是個秀才,家中藏書很多,考《資治通鑒》和21部不完整的正史。從此,錢大昕開始埋頭苦讀史書,並且抄撮李延壽《南北史》中的故事編成一部《南北史雋》,這可以說是錢大昕最初從事史學著作的處女作。不久,他被嘉定知縣保送去蘇州紫陽書院讀書。當時任書院山長的是曾經做過禦史的王艮齋,他本人愛好史學,聽說這個新保送來的學生也愛好史學,就十分喜歡他,除了正常的課程以外,一有空閑,師生二人就在一起講論史學。這樣,就更加堅定了錢大昕準備畢生研究史學的決心。

蘇州是乾嘉學派中“吳派”的大本營,吳派大師惠棟就是蘇州人。錢大昕在蘇州上學,慕名前去拜訪這位前輩學者和吳派中的其他一些知名之士,聽取他們的教導。惠棟對《周易》很有研究,錢大昕耳濡目染,也喜歡起《周易》來。

繼王艮齋之後任紫陽書院山長的是著名詩人沈德潛,他聽說錢大昕自幼喜歡做詩,自然也引為同好,加倍地進行鼓勵指導,使錢大聽更加沉迷於經史和詩詞之中,放鬆了對八股文的學習,因而他幾次去應考舉人都沒有考中。

乾隆十六年(1751年),好大喜功而又愛遊山玩水的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江、浙一帶的讀書人紛獻詩進陚:歌功頌德。錢大昕也獻賦一篇,被選為一等。並被選中到“行在”(設在南京)去接受由皇帝親自出題的考試。結果,錢大昕被取中為一等二名,特賜為舉人,並被任命為內閣中書。次年,錢大昕進京任職,工作兩年後,又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從此,他開始在京師的官場中出頭露麵,結識了許多比自己年長的飽學之士,使他的李業又有了很大的長進。過了3年多,他由庶吉士升任為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開始擔任跟史學有直接關係的工作。這時候,錢大昕對元朝的曆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鑒於明修《元史》過於草率,他開始著手撰寫《元史氏族表》和《元史藝文誌》等著作。

乾隆二十三年,錢大昕升任右春坊右讚善。乾隆二十四年、三十年,他先後被任命為山東和浙江的鄉試正副主考官,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如著名詩人山東人李文藻,著名史 家浙江人邵晉涵,都是經錢大聽之手錄取上來的。

浙江鄉試結束後,錢大昕回到京城繼續任侍講學士,但不久他生了一場大病,接著妻子又不幸去世,使錢大昕精神受到了嚴重的刺激。他有些灰心喪氣了,請準長假,回鄉休養,並開始著手寫他的史學著作《廿二史考異》。

乾隆三十七年,錢大昕被任命為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重新回到北京工作。兩年後,他奉命出任河南鄉試正主考宮,又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考試剛剛結束,他被任命為廣東提督學政。在廣東任職不到一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錢大昕回鄉奔喪,又一次脫離官場,回到故鄉嘉定。

三年居喪期滿後,錢大昕在江浙各地遊曆,飽覽山光水色。這時候,他已打算不再出仕,準備集中精力從事學術工作。兩江總督高晉見他沒有回京複職的跡象,就請他出任南京鍾山書院山長。錢大昕十分樂意地接受了邀請,到職後,在教學中以經史為主要課程,嚴格要求學生,樹立起了鍾山書院的教育特色,培養出了不少人才。

南京工作4年,錢大昕因母親病重,辭職回鄉。不久 母親去世,他又在家守孝3年,並利用這段時間整理編定了已經寫作多年的《廿二史考異》和其他一些著作。守孝期滿的第二年,正值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錢大昕按理應去淮上迎駕,並有被再次授以官職的可能,但他走到半路突然得病,隻好請假折回家鄉。他為了達到從此歸隱不再出仕的目的,病 後故意說自己的健康狀況很差,得了夜盲,入夜就看不見東西,不能再出去做官。

官雖然做不了,但是在書院裏教書則還是可以勝任的,他接受聘請,到太倉的婁東書院去任山長。兩年後,他又受聘到寧波主修《鄞縣誌》,並在天一閣讀到了許多珍藏在那裏的善本書,學業上又得到了一次大大的長進,然後他又回到婁東書院任教。江蘇巡撫閔鶚元,覺得像錢大昕這樣的大學者在小小的婁東書院發揮不了作用,就請他到蘇州紫陽書院去任山長。紫陽書院原是錢大昕的母校,這次回母校任教,自然要做出些成績來,以便上能對得起培養過自己的師長,下能對得起既是自己的門生也是自己的師弟的那些青年學子。他在紫陽書院教書16年,直到嘉慶九年(1804年)77歲時病逝。錢大昕的史學著作除了《廿二史考異》、《元史氏族表》、《元史藝文誌》以外,還有《十駕齋養新錄》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