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有良史之才的陳壽(2 / 2)

陳壽不光在整部《三國誌》的篇幅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分寸,他對人物的評價也是很有分寸的。對於值得歌頌的人,充分地寫他的優點,同時也指出他的缺點。如對劉備既說他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也指出他的“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說諸葛亮,既指出他是“識治之良才,管蕭 之亞匹”,也指出他“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隻是個政治家 而不是軍一事家。陳壽的《三國誌》對人物評價,並非隻是在“評曰”中作最後的鑒定,更重要的還是在正文中用一二語道破,使讀者對其人如觀其形聞其聲似地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寫關羽,既寫了他刮骨療毒的英雄氣概,也寫了他聽馬超來降,急著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那種狹窄的心胸。又如寫魯肅,他對東吳的功勞雖大,但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又說關羽不足忌,對東吳來說都是失策的行為與看法。陳壽不在評語中指出,而是通過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呂蒙的言論中寫出,“評曰”中隻說“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這樣也就通過時人的言論對魯肅作了評價,史書的作者自然無需多說了。

《三國誌》與《史記》、《漢書》相比,雖然顯得簡略,但是重要的史實還是盡可能地照顧到,不使闕失。陳壽是以凝練的文筆寫史,簡明扼要地記載史事。如五鬥米道的出現,在東漢三國之際是一件大事,他在《魏書·張魯傳》和《蜀書·劉焉傳》中都有提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軍的餘部在三國時期的活動,亦是人們關心的大事,陳壽在《魏書·張燕傳》中就講到了張牛角繼續鬥爭的史實。在三國分裂割據的情況下,周邊少數民族和鄰國與三國的關係,除了在《魏書》的烏丸、鮮卑、東夷諸傳中集中介紹以外,在《蜀書》、《吳書》的有關人物傳中也都附帶有所提及,使人知道其時漢族與邊疆少數民族的關係,中國與鄰國的關係,都沒有中斷,而是繼續有所發展的。

《三國誌》原先也有《敘錄》,像《史記·太史公自敘》和《漢書·敘傳》一樣,陳壽也有自述著書宗旨的做法,可惜這篇《敘錄》早已亡佚,所以陳壽的著書宗旨後人不得而知,隻能就書評書地來予以評論了。

《三國誌》最大的缺點是沒有表誌,對於列傳無法表達的史事不能加以補充,而對當時的經濟、文化狀況亦很難從書中找到。某些人物如徐幹、陳琳、阮璃、應埸、劉楨等,他們在文學上的成就,原可以單獨立傳介紹的,卻隻是把他們附於 《王粲傳》中約略提及。《方技傳》中隻有《華佗傳》,而沒有醫聖張仲景,吏無號稱“天下名巧”的馬鈞。這些都是陳壽隻著眼於政治而忽視經濟科技文化所造成的疏漏,是很可惜的。

陳壽去世前,《三國誌》尚未公諸於世。直到他死後,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顋才上書給晉惠帝說:“故治書侍禦史陳壽作《三國誌》,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於是晉惠帝才下詔給河南尹,洛陽令,到陳壽家中把《三國誌》抄寫出來公諸於世,這才使得《三國誌》為世人所知,成了繼《史記》、《漢書》之後第三部為人們稱道的不朽史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