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有良史之才的陳壽(1 / 2)

班固之後,在史學上卓 有成就,被人稱為“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史學家是陳壽。他著有《三國誌》65卷,也是紀傳體史書,被列人“二十四史”之中。

陳壽是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生於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233年),卒於西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是個生活於三國西晉交替期間的跨時代人物。他“少好學,師事同郡譙周”。譙周是當時很有名的學者,他指導陳壽學習《尚書》、《春秋》及《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史記》、《漢書》等曆史典籍。陳壽的接受能力很強,聰明有見識,筆下有文采,很得老師的喜愛。但他的個性很強,不肯隨便附和他人,故譙周早就判定他說:“你將來一定會以才學成家,但仕途不會很順利。

陳壽步人仕途後,出任蜀漢的觀閣令史。其時後主劉禪耽於逸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多曲意奉承,依附黃皓以保祿位。陳壽守正不阿,不肯賣身求榮,因此引起黃皓的不滿,屢次加以譴黜,使之不得升遷。有一年,陳壽的父親去世,陳壽在居喪期間病倒,他叫婢女為他調製藥丸,因此觸犯當時的禮法。因為按照封建禮法的規定,居喪期間是不能近女色的。陳壽的行為引起輿論大嘩,群起而攻,黃皓就乘機免了他的官職,直到蜀漢滅亡,也沒有再起用他。

晉朝建立以後,司空張華賞識陳壽的華,為他辯白說:“陳壽居喪期間叫婢女調製藥丸,隻是未注意避免嫌疑,並非好色成性而故意觸犯禮法,是應當可以原諒的。”於是舉他為孝廉,薦為著作佐郎,後又出任平陽侯相。在此期間,陳壽見趙謙所著《耆舊傳》、陳術所著《益都耆舊傳》、祝龜所著《漢中耆舊傳》,對介紹巴蜀地區的學者耆舊都不夠完善,就加以整理、修改、補充,撰成《益都耆舊傳》10篇,初步顯示了他編纂人物傳記的才能。侍中領中書監荀勖和中書令和嬌推薦陳壽編次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事跡及著述,他很快完成,於晉武帝泰始十年074年)奏上《諸葛亮集》一部,因此他被升為著作郎,這年陳壽41歲。大約從這一年起,陳壽開始著手《三國誌》的撰著。本來張華還想推薦陳壽為中書郎,因被苟勖所忌,外調他為長廣太守。他以母親年老為由,辭謝任命,專心從事《三國誌》的撰著。後得鎮南將軍杜預的推薦,陳壽被任命為治書侍禦史。不久,他母親病逝,他遵遺囑將母親葬於洛陽而未運歸本郡與父親合葬,又受到輿論的譴責而被免職。以後,陳壽又被任命為太子中庶子,但他已看透官場上相互傾軋的內幕,未接受任命,在家完成了《三國誌》的撰著後就去世了,享年65歲。

《三國誌》的寫作雖然大部分都是在陳壽任著作郎時進行的,但是他並非奉命著書,而是純粹的私人著作。《三國誌》全書65卷,有《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它的體例比較特殊,《魏書》有紀傳,《蜀書》《吳書》對兩國君主都稱傳而不稱紀。盡管後世對三國時期究竟是應以魏為正統,還是應以蜀漢為正統有激烈的爭論,但是作為繼魏而立的晉朝的臣僚陳壽,他雖是蜀漢遺民,但還是視魏為正統的。這不僅從全書的編排上,魏、蜀、吳三書體例的不同上可以看出來,並且在《蜀書》《吳書》中凡記兩國君主即位,必記魏的年號這一點也可以看得出來。不過,《蜀書》、《吳書》中關於兩國君主的記載仍以編年形式敘述,這又類似於本紀而不同於一般的列傳。總之,由於對魏、蜀、吳三國史事並列記載,時代的特征決定了史書體例也相應地出現了一些特殊情況,看來陳壽是不得已才這樣變通處理的。

《晉書“陳壽傳》說:《三國誌》成書後,“才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陳壽善敘事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麵呢?這主要表現在對三國史事的妥善安排上。西晉繼曹魏而立,當然要把曹魏的史事寫透徹。因此,《三國誌》的《魏書》從曹操起家寫起,說明曹魏政權是通過曹操一步步的篡竊活動而建立起來。最後於《三少帝紀》中寫到高貴鄉公曹髦之卒,實際上魏國已亡,至於陳留王曹奐之立,無非傀儡一個,其任務隻是要他完成“如漢魏故事”那樣的進行禪位儀式而已。《蜀書》本是陳壽的故國之史,但是他隻能簡明扼要地寫,因為蜀漢與西晉無直接的傳承關係,寫多了反而不妥,所以在三國中安排給《蜀書》的篇幅最少。然而,在陳壽的心目中並非認為蜀漢的曆史無關緊要,事實上他對劉備和諸葛亮都是推崇備至的。他認為劉備“有高祖(漢高祖劉邦)之風,英雄之器焉”。諸葛亮是“管蕭(管仲蕭何)之亞匹”,他們不僅有聖君賢臣的風範,並且他們的君臣關係亦是具有“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是很值得稱道的。他之所以簡明扼要地寫蜀漢的曆史,隻是因為限於他自己的身份和處境,不得不濃縮地處埋,並且許多事情已見於他所整理定的《諸葛亮集》,所以也就不必再重複了。至於吳國的曆史,既與西晉無傳承關係,也與作者無故國關係,所以反倒可以放開手腳來寫,在安 排上也比《蜀書》多出了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