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梁、陳的學校

南朝梁武帝蕭衍是較有作為的統治者,在學校建設方麵也很有建樹。天監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詔開五館,置五經博士各l人,總以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教授,五經博士各主一館。五館招生隻問程度,不限門第,不限學生名額,每館學生數都達數百人。五館之間允許學生自由聽講,這就引入了競爭機製,如嚴植之(公元457—508年)為五經博士,開館講授,講經層次分明,說理透徹,每登講座,五館生畢至,聽者千餘人。學生由館供給膳宿,定期考試,考試及格者,即委派任官職,一時間,吸收了好學之士雲集京師。

梁武帝天監五年、(公元506年)又置集雅館,以招遠來學生,也以儒家五經為講授內容。天監七年(508年)詔令興修國五經所著習。遞相士林年)士林決不官學是很不相同的。梁武帝在發展地方教育方麵亦很重視。曾派遣博士祭酒分赴州郡立學,如荊州就辦起了州學。梁朝的學校教育曾盛極一時,可謂南朝之冠。

南朝陳朝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建立國子學,招收王公子弟,皇太子也入學受教,國子學在建製上多因襲梁朝。此外,陳朝還設有太學、律學。但總的趨勢說,陳朝不如梁朝,學校教育日漸衰落。

總之,在南朝的近l70年間,學校教育仍處於時興時廢的狀態。宋、梁是南朝這個時期統治時間較長、學校教育也較為興盛的朝代,特別是宋的“四學”、梁的“五館”顯出其特色。而南齊學製多襲南朝宋,而南陳則多因南朝梁製。

3.北朝的學校

中國北方自十六國政權以後,相繼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王朝,雖都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但都尊崇孔子,重視儒轉興。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下詔令公卿子弟均到太學學習。百工技巧子弟學習父兄專業,禁止私立學校,違者處死。這反映了北魏統治者所重視的教育,隻是貴族的教育。這一規定還從客觀上限製了私學的發展。公元471年,孝文帝即位後,加速了封建化過程,儒學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學製則趨於完備。一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強調皇族的教育,建立了皇宗學,教育皇子皇孫。皇宗學為北魏首創。太和十年(公元486年)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太和十七年(493年)自平城遷都至洛陽,孝文帝親赴舊太學,觀石經。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在洛陽立國子學、太學、四學,建立了新的官學體係。一,此外,北魏還重視地方官學,獻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年)詔立鄉學,置博士2人,助教2人,學生60人,這是北魏為州郡立學所訂的第一個學令。隨即獻文帝又令參決大政的高允(公元390—87年)議定了一個更加完備,意在全國普立地方官學的學製,規定: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學生。

(2)北齊的學校。公元550年,北齊政權建立之後,仍實行崇儒興學的政策,如加封孔子後裔,詔國子學生依舊銓補,研習《禮經》等。北齊有國子寺、太學、四門學。國子寺有祭酒l人,博士5人,助教l0人,學生72人;太學博士l0人,助教20人,太學生200人;四門學博士20人,助教20人,學生300人。但實際上北齊隻設有國子學,其他學校隻是虛有其名罷了。不過北齊在學製上的創造是設置了“國子寺”。“國予寺”負責訓教胄子,為統理學官、學生的機構,作為一級教育行政機構的創設,在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發展史上是有意義的,以後隋唐因襲“國子寺”,後才改名為“國子監”。

北齊也很注重州郡立學。文宣帝即位後就詔令郡國修立學校,廣延生徒,以“敦述儒風”,並令在郡學內立孔廟,學官博士以下每月一朝,這為後來在各級學校內普設孔廟開了先河。

(3)北周的學校北周立國時間不長,但很注重學校教育,學製亦有創新。除設國子學、太學外.,還在明帝宇文毓時期(公元557—560年)設立了進行文學教育的麟趾學,集公卿以下有文學者80餘人於麟趾殿,學徒頗盛。麟趾學的設立與明帝本人雅好文史是分不開的。此外。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設立了“露學”,“露”即“路”,門為古代王侯宮廷最裏層的門、亦稱為“虎門”。露學有文學博士4人,露門博士、學生若幹人,學生72人。北周統治者對露門學頗為重視。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還設有“通道觀”,其性質與南朝宋設的“四學”中的“玄學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