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官學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大類。中央官學最重要的是大學性質的以傳授儒家經典為主的太學,由九卿之一的太常實行領導管理。在東漢還曾設有鴻都門學、宮邸學等特殊性質的學校。地方官學按行政區劃,分別設立學、校、庠、序等。地方官學則由各級地方行政長官兼管。私學按其程度可分為書館和經館兩類。(1)漢代太學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為博士置弟子(即太學學生)50人,這便是漢代太學的正式設立。當時設置於長安的西北城郊,規模相當可觀,作為中國漢代的最高學府,與歐洲的雅典大學、亞曆山大尼亞大學等一的文設立學的經.專習,政通常東漢

西漢時,太學博士由皇帝征召,或由公卿推薦名師碩儒(社會學術名流)充當,人數有嚴格的限製,經朝廷批準,五經隻設14位博士。東漢時,開始采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博士。推薦“博士”需向朝廷呈送《保舉狀》,要求博士具有道德風範,在博通儒學的基礎上,對其中一經有精深的造詣,有一定的教學經驗,足以勝任博士之職。東漢後期還規定博士年齡在50歲以上。

太學的學生初稱為“博士弟子”(或“弟子”),東漢時多稱“諸生”或“太學生”。西漢時“博士弟子”名額較少,選拔也較嚴格。除由京都或京郊選拔年齡在l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50名作為“博士弟子”的正式生之外,各郡國縣可選送優秀的地方上的知識青年,作為非正式的特別生。正式生不僅可以免其賦役,而且還享有一定的俸祿,特別生的待遇稍差。太學生中貴族子弟居多,但也有家境較為貧寒的子弟,因此在太學裏曾經出現如倪寬、翟方進等一麵做小工,一麵讀書的勤工助學的學生,或者其母隨至長安為人織布做鞋以供讀書以千、萬計,而博士僅l4名或更少(最多時也隻有15名),個別教學的形式已不能適應太學的發展,於是出現了一種稱為“大都授”的集體上課形式,主講的博士稱為“都講”。太學的講堂長l0丈、寬3丈,可同時聽講的人數達幾百人以上。這說明大班上課的形式已出現。此外,次第相傳的教學形式也在太學內出現,以高業生教授低業生,這種方法在私學中早已流傳,太學借鑒此法,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教師不足的矛盾。西漢時出現了用植物纖維造紙的技術,到東漢蔡倫(?一l21年)發明了“蔡侯紙”,物美價廉的紙開始流行於世。同時絲織技術也有了極大進步,已能織出薄如蟬翼的絹帛。絹帛的增產和紙的普及,為書寫提供了極為方便的條件,用絹帛和紙抄寫的書逐漸增多起來,不僅朝廷有“蘭台”、“石室”、“廣內”、“延閣”等圖書館,麗且太常、太史、博士等也都有藏書,東漢洛陽還有了買賣書籍的“書肆”。書多了,書寫方便了分學生聽課帶有書卷和紙筆,隨時可圈點記錄,積累予很多材料。學生的學習是以直接間接聽講與自修並問上來說則大部分時間用於自修。有的太學生利用充時間,除正課外還研究其他學問或自然科學,而成為者或科學家。有的學生除在校內聽博士講誦外,還拜的專家為師,如王充曾拜班彪為師,符融曾拜李膺為他們都成為有卓越成就的學者。

l以儒家經典為教材。西漢末,出現古文經與今文經之經以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古文經晚出,以戰國時古。同時,經文的字句、篇章及解說也有差異。今文經的支持,在太學中設立的博士都是今文經博士。古文間私學中傳授。當時書籍甚少,學者難得,訓詁句讀皆靠授,故博士講解經書重視傳授關係,形成了師法和家法。某一經的太師,如得到朝廷賞識,被立為博士,這位太師的經說便成為師法。如果大師的弟子,其後對師說有所發展,自成一家之言,再傳下去,便是家法。先有師法,後有家法。師法是源,家法是流。師法是幹,家法是枝。漢代太學博士各以師法、家法教授弟子,同是一經有了不同的解釋,在學術上就產生了不同的流派。如自立門戶,各家對經書章句紛紛進行詳細解說,甚至不惜以幾萬字或十幾萬字去解釋一章一句或一個典故。所謂“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正是這種情況的寫照。為了統一經學教材,東漢熹乎四年(公元l75年)在蔡邕(公元l32一l92年)等人的倡議下鐫刻石經,立於太學門外,共達46枚,石經上鐫刻有《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禮記》、《論語》等經的本文,作為規範的經學教科書,這是中國最早的官定經籍石刻。

太學的教學製度並不嚴密,沒有規定學習年限,也不注意考勤,但卻非常注重考試,用考試來督促和檢查學生的學習成“結童入學,自首空歸”,則是對這種狀況韻真實寫照。

(2)鴻都門學和宮邸學

鴻都門學創設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l78年),因校址位於洛陽的鴻都門而得名。鴻都門學在性質上屬於一種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校,規模曾發展到千人以上。由於東漢後期宦官集團政治勢力的膨脹,宦官集團投漢靈帝所好,慫恿靈帝辦鴻都門學,利用教育培養擁護自己的知識分子,專以尺牘、辭賦、字畫作為教學和研習的內容,不學習儒家的經書,畢業後多封以高官厚祿。因此受到當時官僚集團和太學生的反對。鴻都門學的學生在政治上代表腐朽反動的宦官集團的利益,但鴻都門學本身在教育上具有獨特的意義。首先,它打破了儒學獨尊的教育傳統,以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詩、賦、書畫作為教育內容,這是教育的一大變革。其次,鴻都門學是一種文藝專門學校,作為一種辦學的新型形式是有意義的,因為它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的文學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