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優勢集中於身的新浪微博,卻並不一帆風順,以新聞門戶作為基礎業務的新浪,從產品團隊到運營團隊有著太明顯的媒體痕跡,帶著這樣的產品基因不斷壯大新浪微博的同時,根基卻並不牢固。究其原因:①用戶越來越發現,新浪微博適合做碎片化資訊閱讀,意見領袖驅動的點對麵信息流逐步讓微博的話語權集中在少數大號手中,普通用戶被動接受信息的頻次,遠遠高於熟人互動。②更致命的運營缺陷是,新浪濃鬱的媒體基因注定其運營團隊根本無法從龐大的用戶基數中獲取變現的盈利回報,不論是收費會員,還是信息流廣告,究其套路,都是新聞門戶中使用過的三拳兩腳一說白了,新浪畢竟是以資訊媒體起家的,對於如何將一款非傳媒產品變現,毫無經驗與思路可言。

這一詬病,從新浪微博誕生六個月,就開始在業內相傳,也不斷爆出各類消息稱新浪微博“商業化”嚐試雲雲,奈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直到阿裏巴巴注資18%控股,新浪微博都沒走出隻賺吆喝不賺錢的怪圈。一款壟斷億級中國精英用戶的社交產品,絞盡腦汁都挖不出賺錢的方式,也算是互動產品曆史上最奇葩的神跡,隻有最,沒有之一。

可能會出乎很多讀者預料的是,接著談的並不是微信,而是輕博客一一種基於博客與微博之間的視覺係內容類產品。

現代互聯網用戶是視覺化消費者,讀圖或者看視頻的熱情遠高於看文字,這個趨勢從互聯網發源地美國開始,覆蓋全球,地球這一端的中國互聯網也無力免俗。於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在簡約化的Facebook與Twitter之夕卜,誕生了社交輕博客Tumblr。如讀者們所知,中國互聯網產品發展速度,基本滯後美國12個月左右,也就意味著美國互聯網某些有影響力的產品問世後12個月左右時間,中國就會有本土化的產品將其改良後落地。Tumblr也毫無意外地遭遇“本土化”待遇,包括純粹輕博客點點網在內,短時間內中國湧現多家複製模式,作為平台級的大佬們也不甘寂寞,新浪推出“新浪輕博客”,鳳凰推出“鳳凰快博客”,網易推出“網易Lofter”,盛大推出“盛大推他”,按照正常的邏輯斷定,這些輕博客產品,多數讀者可能聞所未聞,因為輕博客在中國根本水土不服,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

輕博客,其實是一款非常有創意的社交產品,其用戶市場切人點,介於微博與博客之間,既提供較多文字輸人的長文字多圖片發布功能,又提供各類華麗排版與圖片雜誌化視覺功能。要說調性,固然是清新脫俗蓋世無雙,可在中國折戟沉沙的原因,在於新浪微博與Twitter完全不同。上文提到過,新浪微博在多媒體功能上遠遠超過美國本尊Twitter,美國用戶在簡約到不能再簡約的Twitter上滿足不了豐富的視覺體驗,自然會有部分小資用戶轉戰Tumblr,可在新浪的精心雕琢下,微博本身就是一個幾乎可以容納任何多媒體介質的超級秀場,再僅僅以雜誌視覺作為輕博客的賣點,就顯得吸引力不足。

然而,這又是一個與本尊Pinterest風馬牛不相及的運營思路,美國的Pinterest強調圖片社交分享的理念,強調以用戶黏性獲取更多的傳播與互動作為商業價值基礎,但中國的圖片瀑布流則更像視覺係的廣告目錄,以女性用戶的視覺閱讀為基礎,流量導出誘導購買一本源的“社交”與“互動”屬性,在中國圖片瀑布流網站上反而顯得脆弱,弱社交一直是中國特色,盡管其變現速度甚至超過Pinterest。

有那麼一個看上去永遠不在主流社父互動產品中的平台,卻也獲取了不錯的用戶關注和黏性一知乎。作為社會化問答平台,知乎的海外本尊是Quora。社會化問答在於使用聚合知識點與經驗分享的方式,促使用戶在平台上共同探討與解決問題,精英化程度較高。知乎的用戶成長速度與活躍度均值得稱道,除了輕博客,還有一款一度被吹捧為可衝擊微博陣營的互動產品,也需要在此提及,那就是圖片瀑布流。在中文互聯網業態內,圖片瀑布流網站的代表作是美麗說與蘑菇街,贏得諸多女性用戶喜愛,追究其血統的海外本尊,是美國圖片瀑布流始祖Pinterest。Pinterest被稱為圖釘,產品互動模式為用戶上傳圖片,在頁麵以圖片瀑布的形態呈現,端的是視覺體驗無雙的眼球刺激感。美麗說與蘑菇街的崛起,頗讓業界震驚,震驚的不隻是其快速獲取了大量的用戶,更有對其變現速度的詫異,在中國的圖片瀑布流社交網站運營中,將圖片後端的流量直接導人淘寶生態體係的各個店鋪,便可憑借流量獲取廣告費用。

可憑著“社會化問答”這一垂直功能,與泛社交互動產品的衝突極少。伴隨著用戶的成長,知乎也遭遇一些運營難題,譬如用戶的問題質量越來越低,越來越向百度知道、百度貼吧的層級靠攏,這會直接導致知乎的回答也偏向於聊天而不是知識性分享。此難題需要知乎的運營部門在未來謀劃解決。

新浪微博並不能徹底地讓用戶滿意,很多微博用戶都在使用一段時間後清理關注賬號,將資訊賬號精簡化,同步取消陌生人關注,希望能讓自己逐步回到熟人社交的環境中。如果騰訊微信不出手,新浪微博原本還有更多的時間逐步調試產品,還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摸索盈利模式,可微信恰在這個瞬間攻出了致命一擊,出手的角度之刁鑽精準,令圍觀群眾隻能仰天長歎:新浪微博輸得不冤。微博是一款非常優秀的產品,用戶體驗極其上乘,如果一定要說用戶對微博有所抱怨的理由,無非就是信息流梳理不清,讓用戶處在較為繁雜的信息海洋中,含金量最高的熟人社交與強互動的資源沒有徹底挖透。很不幸,在商業競爭中最可怕的就是對手盯著死穴猛攻,騰訊就是這麼一個動起手來毫不留情的商業對手,微信的基礎便是熟人社交,而用戶社交關係源於QQ好友與通訊錄,這都是熟人社交信賴程度高到極致的出發點,一擊致命,可以說張小龍出劍的瞬間,便注定生死成敗。

見招拆招,在互聯網產品競爭中司空見慣,問題是騰訊根本沒有給新浪微博留出多少拆招的時間,微信以QQ用戶為資本,微信用戶的成長速度直接導致新浪微博的用戶轉移速度以恐怖的數量級遞增。如果說新浪微博還有一絲值得僥幸的理由,那可以歸功於微信根本不準備靠資訊大號或營銷大號傳播模式作為商業價值跳板,這也意味著碎片化資訊閱讀依舊為新浪微博留下寶貴的用戶火種,而營銷大號依舊可以憑借這部分火種延續存活的血脈。就算如此,新浪微博用戶的在線時間與活躍度依舊飽受打擊,沉澱下來的用戶保持著微信與微博雙社交產品配合使用的頻次,微信負責熟人社交,微博負責看新聞,一時間貌似相安無事。可就遠景而言,新浪微博的危機並未消除,用戶在線時間縮減通常預示著產品生命周期跨人臨界點,何去何從頗值得掂量。這也是新浪微博接受阿裏巴巴的橄欖枝,顛覆底線以流量導出作為變現模式的根本促因,要知道產品生命周期拐點的到來是早晚的事,微博必須一方麵延長拐點的下滑趨勢延長生命周期,另一方麵勢必在剩餘的生命周期中獲取更多的現金,以確保不至於血本無歸。

話題延續到這個時間節點,必須給微信做一個定義,作為卓越的社交互動產品,微信強於熟人社交強互動模式匹配普眾,意見領袖類型的內容分享在微信生態中並無優勢可言。繼而微信5.0版本的很多信號,都顯示騰訊準備走自己最擅長的模式,那便是前端用戶變現,而不是新浪微博努力的後端廣告變現。從數量龐大的屌絲用戶身上每個月賺5~20元不等,構成龐大的商業利益,兼顧後端商戶付費作為商業鏈條的平衡組合,騰訊微信的戰略目標相當清晰,從產品5.0版本走向公眾的時刻,就啟動了一套令人無法抵禦的“陽謀”。

8.2社交烽燧——互聯網巨頭的社交博弈

互聯網經濟,雖有多種不同的商業模式,究其根源依舊是先獲取足夠的用戶與流量,再通過運營尋求變現。既然這一不算秘籍的套路是互聯網經濟普遍遵循的路數,緣何社交互動市場份額的爭奪如此慘烈,頗有“天下英雄競折腰”的氣勢。

解讀這個問題,得從互聯網的競爭模式談起。

互聯網產品從用戶流量走向變現,可能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廣告、產品收費、內容收費、增值服務或道具收費、電子商務、無線業務收費等。這些盈利方式,無一例外均立足於用戶基數,這就注定互聯網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用戶與流量。獲取用戶,是互聯網產品破發的第一步,這一步跨不過就無從談變現,而後續優化流量以及通過運營變現,均屬於各顯神通的技能而已。獲取用戶之後,所有的互聯網產品都麵臨著嚴重的挑戰,因為迄今並不存在任何一個技術壁壘高不可攀的產品。理論上來說,任何互聯網企業推出產品的技術難度,最多不過六個月,就發現競爭對手推出類似產品殺人競爭市場。人口紅利永遠不夠同質化競爭產品來瓜分,藍海還沒有捂熱就變成紅海,想要博取更多用戶認可,就意味著更良好的用戶體驗,以及更匹配用戶需求的產品黏性一直白一些,就是得有絕對的保障,讓用戶一來到這個產品生態,就有著不斷後續訪問的欲望和理由。在這樣的運營挑戰麵前,社交互動就變成了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首席利器。

社交互動的核心價值是讓用戶在產品生態中認識溝通更多同樣愛好興趣的朋友,通過這些誌同道合的朋友針對同一係列話題的互動,保持他們在此產品平台溝通的欲望,從而誘發用戶反複進人產品的慣性。舉例來說,緣何電商網站都非常重視社交互動產品的規劃建設?希望的就是消費者能分享購買經驗,給更多消費者借鑒,通過消費者經驗交流促成社交互動,從而達成消費者對電商平台生態的依賴性。在這樣的競爭目的下,不難解釋社交互動產品競爭白熱化的本源,讀者會很輕易地想到,很多社交互動產品根本不具備獨立變現的基礎,可就算如此,平台商都不惜血本在社交互動產品上一擲千金研發推廣,背後的潛台詞就是希望用戶能留下,留下用戶等同於把握了用戶黏性,把握了用戶黏性才會在同質化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中文互聯網互動產品,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型:①獨立社交互動產品,譬如輕博客點點網,譬如SNS開心網,譬如創世紀級別的類Twitter產品飯否。

②基於平台級的社交互動產品,此類別產品多建立在一個賬號可打通全平台所有產品線的境地,也被平台寄托著用戶黏性的高度期望,譬如騰訊朋友,阿裏來往。騰訊微信,也是騰訊全平台中的一部分,自然也難逃兩個邏輯規則:①發展階段借助平台力量,快速聚集用戶,並且借力平台快速打通多個產品線,為社交產品多功能化提供龐大的戰略加速。②獲取用戶並形成流量優勢,以本身社交流量為全平台提供流量支持,讓全平台從社交互動上贏得商業價值增值。

言盡於此,盤點一下互聯網領域各大巨頭戰略格鬥的種種暗示,這些暗示指向,便是巨頭博弈的棋子後手。

將日曆回到新浪微博崛起的歲月,當時,新浪、網易、搜狐、騰訊並稱四大綜合門戶網站,以競爭力而言,騰訊憑借QQ客戶端用戶優勢帶來的增值,已呈現卓然不群的睜嶸;在營收事業線上,四大門戶憑借廣告業務營收不存在天壤之別的鴻溝;可在細分產品業務上,卻各有千秋。當時的搜狐,啟動視頻戰略並不久遠,遠遠沒有現在這般凶猛,網易與騰訊均在遊戲業務上成長喜人,此外,網易在郵箱業務上占據四大門戶魁首位置。在門戶級的競爭對抗中,新浪門戶業務不占優勢,可新浪最敏銳的戰略破發,在於把握住微博這根戰爭導火索。

上述業態描述,並不代表互聯網業界除了四大門戶網站就再無刀兵,隻是除了四大門戶網站競爭激烈之外,其他細分產品競爭格局相對明晰,譬如盛大當時的遊戲業務也頗有優勢,盛大文學尚處在賠本賺吆喝的狀態,盛大的主力業務與門戶均有交鋒,卻偏生不處在同一業態;同期,阿裏巴巴早穩占電子商務領域的霸主地位,其商業觸手基本不跨界,卻也不允許任何其他平台級企業在電商領域動作過火,主要攻防方向在於其他B2C網站的對抗(譬如還沒有如今這麼強大的京東等),在C2C領域,淘寶自謙第二,中國就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敢說自己第一,泰山壓頂之勢強悍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地步;百度心安理得地在搜索領域飾演土豪,那段歲月360還沒有把手深人到搜索業務(或者說,那段歲月的360瀏覽器市場籌碼的強度,遠不足以叫板百度),百度貌似存活在獨立世界中,憑借競價排名一家獨大瘋狂盈利,雖有不同的產品布局,卻都走不出搜索基因。

且回到點燃導火索的新浪微博身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神奇而且值得回味的現象,在新浪微博破發之前,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並不存在平台級巨頭控製社交互動產品並且獨立盈利到令人垂涎的先例。不妨回顧之前曆數的社交互動產品,類似於石器時代的留言板、聊天室、頁麵評論自不必言,幾乎已經處在邊緣化的基礎產品層級,BBS論壇一貫以平台的輔助角色存在,類似於牧師或者神棍。BBS論壇垂直化趨勢逐步浮現,垂直化論壇每一家又幾乎都在叫囂論壇門戶化。互聯網領域有過獨立博客網站,頂了天也就是溫飽級別,綜合門戶的博客業務同樣延續,可也看不出什麼龐大的商業前景,更像社區雜貨店類型,必須存在,卻也沒有關鍵到不可舍棄;兩家值得重視的SNS開心網與人人網天天互相喊口號、貼大字報打得熱火朝天,頗有不共戴天之勢,可這兩個氣勢磅礴的社交互動產品,均不屬於任何一家平台級巨頭。時過境遷,業態觀察者有理由相信,這兩家獨立的SNS,讓平台級企業看到了社交產品獨立盈利的可怕潛力以及用戶黏性的恐怖力量,至於這種可怕潛力在未來的生死交鋒的決策中起到多大的決定性因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