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慣性思維中,喜於從外界的角度見證成功,卻很少會反思成功道路上的諸多坎坷艱辛。過去的幾年內,“移動互聯網”的商業價值構想,一直被業界勇者們挖掘摸索著,卻罕有成功,但卻留下諸多經驗,幫助從業者們了解哪些構思在“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中不可能走通,哪些閃光點能在“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中必須被銘記。
曆代成功者,都不是一個人的成功,成功道路上,必然借鑒無數先人留下的足跡筆記,微信也不例外,在微信的成長曆程中,有著鮮為人知的血汗。“寶劍鋒自磨礪出”,千錘百煉而來的微信,緣何會讓業界震驚?為何會讓業界研究者們驚呼一個時代將會被改寫?所有商業嚐試都必須遵循一些潛在的商業邏輯,即便是創世紀的移動互聯網產品也不例外。
邏輯一:擁有強大的壟斷級用戶獲取能力
互聯網領域精英輩出,無數優秀的互聯網產品都在大浪淘沙中成為過眼雲煙,很大程度上便是因為跨不過“唯快不破”這條門檻。要知道,產品理念和研發不是難點,難點在於如何在競爭格局中快速壟斷市場?在這個層麵,擁有中國最大IM人群的騰訊握有先手優勢,微信用戶快速突破6億可窺一斑。
邏輯二:有足夠的研發基礎可快速搭建平台級應用
曆史正在證明,單一的功能應用(除非遊戲地圖等剛性功能人口)越來越不被用戶所接受,用戶會鍾情於一個應用滿足多個功能的前景。可在產品開發者眼中,功能越複雜意味著越高的研發需求,暗示著團隊、資金、試錯成本疊加,唯有巨頭級的企業才可能啟動壓倒性的資源來完成高速度與多功能兼顧的應用,在此層麵,作為中國互聯網龍頭的騰訊無疑首屈一指。
邏輯三:有足夠的經曆,能讓人相信其能在未來的競爭格局中遊刃有餘
中國互聯網五大巨頭,騰訊、阿裏、百度、新浪、360,分別在各自領域握有壟斷力籌碼,伴隨2013年的多次資本並購,用資金量搶戰略進度已明示競爭白熱化的信號。而在犬牙交錯的多維度競爭中,競爭者自然需要有一份優秀的過往成績單證明自己戰無不勝。在這一份精神文明層麵的履曆表上,曆經多次戰火廝殺依舊屹立不倒的騰訊再度站在前排,在很多互聯網或者數字營銷人心目中,騰訊對於戰略博弈的控製力爐火純青,配合其資本優勢、用戶優勢、數據優勢,融合起來就是一台職業化的商業戰爭機器。
綜上所述,微信一出手便滿堂彩的原因昭然天下。可微信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在紛繁的巨頭鏖戰中,微信麵臨哪些威脅?有哪些可以克敵的籌碼?又會遭遇哪些變數?這一切,令人如此神往,渴望了解真相……
8.1蕭追韓,劉借荊——曆史造就微信營銷雄勢
身為智能種族的魁首,人類知識結構中與尋常物種最大的差異,在於人會總結規律、創造工具、尋求價值突破,以史為鑒,是分析與預計未來的邏輯基礎。移動互聯網業內也不例外,由於移動帶寬的突破不過是近幾年的技術飛躍,業界很難憑借移動互聯網作為預測未來戰略格局的基礎,因而,研究互聯網的發展曆史便成為總結規律的基礎。
微信擁有純正的騰訊係互動基因,作為企鵝帝國用來爭奪移動互聯網的王牌打手級作品,微信的出手兼顧到本身資源優勢,周密考慮到藍海需求,又充分發揮騰訊係“微創新”特征,在走向用戶後不斷根據用戶回饋做完善與升級。這一切,均為互動產品必需的特質,在微信身上呈現得淋漓盡致。
研讀中文互聯網互動產品的發展,解讀微信營銷緣何會在恰當的時機出現,便可了然於心。
如馬斯洛需求理論所表述的那樣,人的需求可以被劃分為5個層級,依次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價值實現”,依次對照“保證生存的吃喝拉撒”“確保生存基礎上的生命安全”、“與他人交流”、“獲取尊重”、“實現自我價值”五個不同的意識形態。互聯網社交互動產品的問題,很好地詮釋了人類的“社交”層級需求,即用戶在滿足生理需求和生存需求後,自然而然會產生與人交流的欲望並且尋找滿足欲望的方式。在“通信基本靠吼”的遠古時代,“社交”多存在於族群內部,伴隨原始社會步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不同階段,“社交”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以物易物帶來族群外交流的機會,交流內容從最初的生理生存狀態的簡單音節,轉化為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科技全方位的內容。工業革命,是改寫人類曆史的一個重大飛躍,助推標準化工業產品進人量產,打破原來手工業為王的低生產力狀態。人類的工業化進程,也形成了互為矛盾的供需衝突:一方麵,工業化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讓更多的手工業者與農民轉戰工廠成為職業工人,為社會產能提供莫大的支持;另一方麵,正由於工業化進程,人從自業化升級到職業化,雇傭關係構建意味著工作壓力提升,人在壓力之下的溝通社交需求進一步加劇,可同時亦造成社交時間被壓縮。該供需矛盾的隱現,促成社交形式進一步多元化,工業化進程發源地歐洲,多人參與的社交酒會文化,一直延續至今(與歐洲相比,中國的酒會文化可以追溯到商紂宮廷酒會,卻多為君王的酒池肉林,罕有民間普及),也是處於社交需求不斷挖掘發展的副產品。
有據可考的中文互聯網最原始的互動產品,可以被解讀的有三大豐碑:留言板、頁麵評論、聊天室。如果將互聯網劃分為Web1.0時代、Web2.0時代以及社會化時代三個階段的話,留言板、頁麵評論、聊天室誕生最初甚至可追溯到Web1.0前的歲月。
留言板堪稱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如每個人所知道的那樣,企業網站的資訊公布於世,便會有用戶產生與企業溝通並尋求商業合作的需求,在溝通僅僅隻有電子郵件與聯係電話的情況下,讓用戶留下需要谘詢的問題,成為留言板產品問世的最初動因。在留言板普遍存在於各個企業網站的歲月,通常能看到用戶在留言板上留下自己的需求,譬如“是否可以獲得這一個產品的代理權?”或者“我需要XX款式黑色產品,聯係方式XXXX,請工作人員看到後與我聯係”。留言板的互動信息流極度單一,讀者可以設身處地思考一下留言板的信息構成,用戶一旦留言,就隻能被動等待企業的後續響應,即便企業看到留言板內容並在留言板回複用戶問題,除非用戶再次來訪問,否則不會看到回複內容(留言板產品的後續優化,進化出郵件通知功能,即如果用戶留下電子郵件地址,係統會將回複通知發送到用戶郵箱,但此信息傳遞依舊建立在用戶必須登錄郵箱的基礎上,否則仍然無法解決信息流的不便)。
頁麵評論,在現代的新聞門戶網站上依舊可以看到,隻不過誕生伊始,扮演著重要的互動角色,而今更多地作為基礎互聯網產品,構成新聞底級頁的必備功能。不同於留言板更多服務於企業網站的訪客,頁麵評論產品從誕生開始,便在新聞網站獲得用戶的高度認可。在Web1.0時代,用戶沒有太多的互動選擇,在新聞網站看資訊,是主要的互聯網用戶行為,而在新聞底級頁的頁麵評論抒發自己的觀點,以及觀看其他用戶的觀點,便構成互動的主要行為之一。讀者們不妨設想一下Web1.0時代互聯網的狀態,在線購物在那個時代非常脆弱,罕有人敢於嚐試,這也意味著企業留言板產品更多地被企業級用戶采購谘詢或使用,使用頻次並不高;與之相比,頁麵評論匹配的是資訊閱讀這個大眾需求,因而,頁麵評論的用戶基數與剛性需求遠遠強於留言板。即便如此,紅極一時的頁麵評論仍然存在本身的嚴重缺陷,那就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效果為零。
頁麵評論的產品信息邏輯可以這樣描繪,A用戶在新聞網站上看到一條新聞,隨後留言發表觀點,接著離開;B用戶在新聞網站上看到同一條新聞,瀏覽了A用戶的評論後,跟帖評論發表觀點,順便抨擊了A的觀點,B用戶也離開。接踵而來的就是A用戶根本不可能再回到同一網頁(因為該網頁的新聞內容已讀),自然也不可能再看到B用戶的觀點。於是,頁麵評論帶來的互動效果,更像是人人可以上去貼的大字報,反正貼完之後是不是有人看或者是不是有人互動,張貼者完全不理會。
如果將留言板與頁麵評論視為單向信息流的豐碑級產品,聊天室就更值得大書特書,可以說,聊天室是第一款可以提供多用戶交叉互動的跨時代產品,盡管其用戶體驗在多年後回想,著實略有些慘不忍睹。
現代的互聯網用戶已經很少知道“聊天室”為何物,這是一種可以多人進人文字聊天的頁麵即時互動技術,用戶可以輸人文字讓其他聊天室成員看到,也可以單獨向某一位指定成員輸人文字,還可以選擇一對一的“私密聊天”。聊天室產品,為最初的互動人群提供技術與場景支持,也為後續的互動構想形成良性的理論驅動。然而,聊天室的互動效果並不理想,伴隨多次翻屏,用戶很難尋找到自己的聊天記錄,且一旦退出聊天室再度登錄,會發現曆史聊天內容不會被保留。這也為後續的互動產品,以及IM產品的功能完善化提供了用戶需求層麵的啟迪。
在20世紀和21世紀交替之際,BBS論壇逐步獲取了更多互動需求用戶的青睞——在這裏,需要澄清一個觀念,被業態研究者界定的Web1.0時代、Web2.0時代、社會化時代三個階段,並非涇渭分明,並不是某年某月某一天跨人Web2.0時代,所有Web1.0的互動產品便送人墳墓樹碑立傳。在互動產品發展的曆史上,階段的過渡存在極大的模糊地帶,“並存”是主基調,徹底取代反而極其罕見。
BBS論壇的問世,成功構架起用戶的交叉互動信息流,將Web1.0時代的單向信息流升級到網格狀信息流,任何論壇用戶可以看到每一個論壇網友發布的內容,跟帖發表觀點,一切溝通交流可以被追溯查詢,也可以親自發表觀點,與其他網友互動討論。一直到論壇問世,“用戶中心”的理念逐步清晰,論壇用戶使用一個賬號,能查到自己在此論壇的所有行為軌跡,包括發帖、回帖、刪帖、設置頭像和個人資料等。這可能是一個互動產品設計中的無心之作,盡管如此,仍然有理由相信“個人中心”帶來“平台化”與“個人中心化”的初步構想,為後續的互動產品發展提供無可比擬的助力。
與BBS論壇同時代的互動產品,還有博客。不同於BBS論壇,博客更強調個人中心化,強調每一個博客博主都可以構建自己的文字陣地,記載自己的心情、照片、觀點、感悟等。如上文提及的馬斯洛需求理論表述,超越第三層級“社交”需求的更高一個層級便是“獲取尊重”,博客盛行其道,很大程度上便是一群有觀點、有文筆的博主通過博客建立獲取讀者認同的產物,滿足博主“獲取尊重”的需求。可是,博客本身有著先天不足,即進人門檻較高,想要“獲取尊重”自然需要博文有一定的觀點深度或知識體係支撐,這恰是多數用戶在博客產品上,隻能看偶像,自己卻成不了偶像的邏輯矛盾。
隨後麵世的下一代主流互動產品,就是SNS,在美國以Facebook作為代表,在中國則以開心網、人人網為楚翹。SNS是一款成功彌補博客弱社交短板的晉級產品,個人中心化的色彩進一步濃鬱,將用戶進人SNS生態的門檻,降低到短文字(心情)與多媒體信息的地步。如果說博客更多地停留在觀點交流,SNS則強化用戶心情、相冊、表情,並且將轉載評論的社會化功夫做足。需要特別被表揚的是SNS帶來的社交遊戲風潮,誰會想得到半夜三點開鬧鍾起來偷菜居然變成全民行為?誰能想到搶車位都能搶到樂此不疲?SNS在中國的逐步走衰,並不完全是產品生命周期到來的原因,究其根源:
①SNS生不逢時,如果SNS晚誕生數年,能誕生在一個移動互聯網流量條件更良好的時代,其大有可能在移動社交領域占據更多用戶紅利。②在SNS風潮最盛的年頭,錯過了IM化的嚐試,如果能將SNS進一步IM化停留在用戶桌麵,強化熟人間強互動的社交方式,最低限度可以延緩SNS的衰敗速度,為SNS運營商提供更長久的後續產品研發更新時間。③社交遊戲的生命周期被嚴重錯估,SNS運營商在很長時間內堅持認為社交遊戲會成為網站的永恒主題,不斷跌跟頭後才發現,社交遊戲用戶並不忠誠,會很快厭倦社交遊戲的新鮮感,這也意味著必須不斷有新的社交遊戲輸血才能強化用戶黏性,SNS運營商發現了這一點並且用開放平台大量引人遊戲卻為時已晚,再也找不到“農場”這樣堪稱經典的破發遊戲。④SNS嚐試工具化的戰略布局,也發生在太晚的時間,一段時間內,SNS努力用開放平台獲取各類用戶常用工具,希望用戶能把SNS作為上網的第一流量人口,若此戰略部署在巔峰時祭出,可能把SNS進一步提升到史詩級別,奈何錯誤的時候做了錯誤的事情,錯過生命周期峰值的SNS徒傷龐大資源卻沒有獲取想要的效果。
如果將SNS的用戶疲勞視為其步人墳墓的信號,微博的崛起,則把SNS狠狠一腳踹進了墳坑。
微博的本尊,克隆於美國社交產品Twitter,與Twitter一脈相承的是微博也使用140字作為用戶信息傳播的上限,與Twitter嚴重不同的是微博徹底不走簡約化、小清新路線,相反,將諸多多媒體圖文效果植人微博產品,努力將微博打造成為全生態社交平台。
研究微博的成長,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任務,微博緣何成功?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因素:①大幅度降低用戶使用門檻。之前提到過,“用戶中心化”是人類重要的需求層級,而博客產品有著極高的使用門檻,再有發表欲望的博主,也不好意思買一次菜吃一頓飯就拍照片上傳寫一份做菜的博文出來(少數專業美食博客除外),多數用戶不具備中長篇幅撰寫文字的操作能力。②微博提到的140字能讓用戶隨心所欲發布文字照片等內容,短篇幅的輸人很好地迎合了現代人移動設備的使用習慣,將碎片化特征緊緊抓在手中,讓用戶不論在等地鐵或者坐公車,甚至於在等電梯時都可以用手機連接微博發布內容或查看好友動態。③以新浪微博為案例,新浪微博堅持精英化路線,將高質量媒體賬號、明星賬號、意見領袖賬號快速壟斷在手,滿足用戶短資訊閱讀需求、明星交流需求以及自媒體觀點解讀需求。④新浪微博研發大量冠以“微“開頭的產品係列,從多方麵功能人手,努力把新浪微博變成一個全功能的生態平台,以強化用戶對該平台的使用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