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互聯網的爭鋒重點,轉移到社交互動產品的碰撞。新浪幹掉第一隻大螃蟹,微博業務占據先手且憑借贏取的用戶紅利,令騰訊、搜狐、網易發力構建微博,力圖後發製人,奈何高手對決豈能差在一線之間?幾家後來者的微博,看上去更像是為了反襯新浪微博的鬧劇,自娛自樂之餘,也沒看到什麼威脅到新浪微博的明顯效應。無從還原當時所有巨頭決策人的心態,可以如此定位:騰訊平台級的盈利能力遠遠甩開新浪門戶,就算養著不賺錢的騰訊微博給新浪微博構築競爭壓力都會保持卡位級的威脅,網易的用戶黏性多懸係於郵箱業務,搜狐在視頻拓展探索上樂此不疲且突破明顯一率先憑借靈敏的嗅覺感知到危險的人局者,是與四大門戶極少業務交鋒的阿裏巴巴。
阿裏巴巴的盈利模式,是本平台生態內的流量支配權變現,雄霸電商領域的統治力,源於近似壟斷的電商購買人口流量,以及支付寶帶來的用戶黏性。然而,這些明籌之外,觀察者們常常忽略阿裏巴巴最重視的戰略壁壘,那就是手握絕大多數電商購物用戶與電商商鋪店家。不妨如此解讀,阿裏巴巴的統治力,就是在於用戶習慣打開淘寶購物,商家習慣在淘寶開店,兩大戰略籌碼以平方級統計,才能具體呈現阿裏巴巴的可怕。阿裏巴巴的純種血統就是沒有社交基因,這不能算特別奇怪的現象,就像新浪身上隻有單細胞的媒體基因一樣,阿裏係明確知道社交的力量,卻極難在自生態培養用戶社交的血脈(旺旺是IM本源的產品,卻具備徹底的弱社交屬性)。
新浪微博用戶與活躍度蒸蒸日上時,業內好評如潮,可互聯網人就算不掛在嘴邊也心知肚明,空有流量不變現就是活雷鋒,在商業價值上的畫餅與真實的餅有天壤之別。於是針對新浪微博如何變現,眾說紛紜。踩到阿裏巴巴尾巴的,就是新浪微博的變現狂想曲(事後證明,預言者們都想多了,這的確是狂想曲,新浪微博越過產品生命周期峰值的那一刻都沒搞明白怎麼把流量變成現金)中聽上去很靠譜的一種說法:社會化電商!截至數年後的今日,社會化電商仍然隻能停留在“概念”狀態,或者再激進一些,社會化電商很可能隻是偽概念,因為連這一論調最瘋狂的追捧者,都無法精準定義社會化電商究竟是用社會化媒體導流構築電商變現,還是電商嵌人社會化基因提升變現效率。不論如何,“社會化電商”著實給新浪微博的前景描繪出一條康莊大道。不可否認,阿裏係也的確存在自身的危機,中小商戶在阿裏平台上無法獲取優質流量,這是阿裏係心頭永遠的痛,在“社會化電商”口號震天響的局麵下,阿裏巴巴察覺到了兵臨城下的殺機,萬一新浪微博給出更優質的平台商務政策導致阿裏巴巴旗下缺少流量的商戶大規模流失將如何應對?上文提到過,阿裏係的戰略籌碼一是用戶二是商戶,一旦商戶流失到其他有用戶基礎的平台,完全可能短期內衝擊到阿裏係的戰略地位。強如阿裏巴巴這種精英雲集的霸主,如何會允許臥榻之邊橫一個打社交呼嚕比自己還響的壯漢?
阿裏巴巴動手了,這是一種麵對潛在危機考慮作出的重大決定,淘寶拆分為三:B2C天貓、C2C集市與比價一淘。這一重大變革,一方麵是應對差異化電商競爭,另一方麵也間接促成更多的頁麵流量可支配,盡可能緩和中小長尾商戶流量不足的困境,以防禦性戰略緩衝新浪微博可能帶來的殺機。隨後的歲月中,阿裏巴巴不斷提煉不同事業線的核心競爭力,未雨綢繆備戰備荒。日曆翻過數年光景,仍然令人對阿裏巴巴的戰備態度敬佩不已,這是一種戰略級的後手防禦,盡管事後可能的危機一直到阿裏巴巴收購新浪微博都沒有迸發,可阿裏巴巴嚴謹的商業態度,依舊令人歎為觀止。
相信不止一位讀者對新浪微博的“社會化電商”藍圖心馳神往,可新浪微博在此嚐試方向上始終欲拒還休,就算在商業化壓力最大的那些時間,寧可使用會員收費等被用戶罵街的低級策略,都不肯大規模啟動電商化進程,又是緣何?這裏出場的,是另外一位對商業競爭把握爐火純青的殺手一騰訊。企鵝是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互聯網領域的企鵝QQ卻沒有任何斯文可言,其嗜血善殺聞名於諸侯,回顧騰訊商業進程的諸多舉動,得到的結論就是騰訊豈止精於競爭格局應變?與耕好自家一畝三分地的百度不同,騰訊的狼性從來沒有從企業文化中消失過哪怕任何一秒。
新浪微博問世時間早於騰訊微博,身為後發者,騰訊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由於產品進度滯後,對手新浪微博取到了最大的精英用戶,可騰訊微博投人的資源絲毫不減。不同於網易微博、搜狐微博的三板斧熱情,騰訊擺出的戰陣讓很多人相信,企鵝準備用微博做一場殊死較量。這是一個看上去很值得關注的信號,騰訊對微博如此重視?新浪微博優勢太明顯,騰訊會如何做?這場較量何時收場?為何騰訊貌似永遠沒有機會在微博對抗中逆襲?一係列問題,事後看來遠沒想象得那麼複雜。僅僅遊戲業務一條事業線每年就有百億級營收在手的騰訊根本不在乎養一個微博業務作為生態布局構件。
“卡位”戰略的騰訊微博,真的起到了逆轉戰局的作用,苦苦支撐虧損業務的新浪微博疲於奔命保持競爭力,“社會化電商”隻見喊口號不見實質性行動,這是為何?新浪太清楚微博用戶的習慣,當用戶把微博作為社交和媒體看待時,電商類商業元素注人過多,勢必導致部分用戶離開新浪微博生態。離開新浪微博生態之後的用戶會去哪裏?唯一的選擇就是同樣擁有濃鬱社交基因的騰訊微博,而騰訊太擅長從用戶身上變現,新浪微博用戶更精英化,消費力與知識結構均比騰訊微博用戶占優,一旦幾千萬用戶流人騰訊企鵝之手,新浪微博會成為全地球人的笑柄。此時此刻,新浪微博的進退兩難是一種必然,其生態中沒有自有電商事業線,若冒著丟失用戶的風險強行上馬“社會化電商”,騰訊借機挾雷霆萬鈞之勢逆轉格局完全存在可能性。
騰訊微博究竟起到的是“卡位”作用拖延新浪微博戰略進度,為殺手鐧微信爭取更多時間?還是的確抱著要用微博做決勝戰的打算?這已經不重要了。即使騰訊微博是掩護微信突圍的炮灰部隊,騰訊為這一場掩護戰役也付出了足夠驚人的資源布局。那幾年,騰訊陸續出手億級資金在各大垂直電商領域注資收購,其大電商布局外加三億元資金衝人快遞行業,都為其電商事業線提供武裝到牙齒的彈藥。要說此時此刻的騰訊電商係撼動電商龍頭阿裏電商係固然尚無可能,可用來給根本沒有電商部隊的新浪微博施壓則遊刃有餘,更何況騰訊QQ團、F團、高朋團的布局操作,還讓騰訊有著多個城市的落地商務能力,若戰役被拖人到O2O環節決勝,新浪更會捉襟見肘。上述布局完全沒有絲毫浪費,打完微博格局爭奪戰後,騰訊不顯山不露水地給旁觀者一個莫名驚喜,所有貌似為微博競爭準備的戰爭籌碼,包括電商、快遞與落地業務,全部可以在微信成長過程中提供有力的支援。如果說這是一盤棋局,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的方寸之戰,用硝煙迷住了多數旁觀者的眼睛,騰訊的戰略早就暗度陳倉算計到了數十步之後的屠大龍,新浪微博還困在步步為營的局部格殺,商業素養的高下不言而喻。
微信的成長充滿艱辛和荊棘,好在騰訊係本有產品決勝的基因深人人心,一版一版微創新,快速進化產品至完美形態,素來是騰訊的鐵律。從微信初人塵世引發關注,到微信5.0版本上線驅動亂世諸侯紛紛人局,這期間還大有精彩故事可挖。移動營銷與O2O早就不算新鮮詞彙,2009~2010年,就有移動互聯網的新名詞逐步呈現,待2010年千團大戰打得味道十足,O2O被業界神化到迷信與崇拜的地步。可有企業從移動互聯網身上賺到錢了麼?有,真有,流量提供商移動、聯通、電信都賺到了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流量費,而智能手機廠商同樣從移動互聯網用戶身上賺到移動設備的現金流,刨去這些硬件,在移動領域玩突破性應用商業模式的勇者們,卻是前赴後繼地衝進沙場,當然,衝進去有多快,被打殘變成傷兵抬出來的速度也有多快。
一直到微信麵世,業內才恍覺真正改寫行業的大殺器即將重新界定移動互聯網的玩法,O2O與移動電商看來真正要從概念走向用戶。看得到這一點的,自然不會局限於觀察家,幕僚如雲的幾大巨頭如百度、阿裏巴巴等,均如坐針氈。中文互聯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焦點在爭奪PC互聯網流量人口,阿裏巴巴歸攏了電商,百度歸攏了搜索,騰訊歸攏了IM,盛大歸攏了文學,360歸攏了殺毒與瀏覽器(不算微軟嫡係正),新浪微博歸攏了社交媒體(雖說不賺錢);第二次世界大戰卻必然發生在移動互聯網的圈地期,之前的移動亂戰,各大巨頭均有出手占地,卻在戰略級定義上,多為PC互聯網端的戰略延展而非迫切變現,冷眼看著中小應用商喋血互毆。而今微信帶來的危機感卻強烈到同量級對手都不得不為之側目的地步。
為應對微信來襲,各大巨頭可謂不遺餘力,最令人咋舌的戰略應對出自極少與騰訊係正麵競爭的阿裏係。2013年3月,阿裏係人手新浪微博以18%的比例控股。短短數十天後,阿裏係再度出手控股高德地圖。幾個月後,新浪微博淘寶版上線,將新浪微博流量直接導向淘寶中小商戶。眾所周知,阿裏係強於電商,收購社交基因的新浪微博顯然不是為了在這家虧損到一塌糊塗的公司分股利,更多的戰略眼光就是看重其“社交”可能給阿裏生態帶來的優勢。同樣,高德地圖在地圖人口級應用中名列前茅,阿裏係拿下地圖人口意欲何為?把社交、電商、移動地理位置技術三合一的胸襟暴露於天下一而這一切,怎麼看都隻能是為了與微信爭奪那O2O的錦繡河山。
類似的事情遠遠不止阿裏係在布局,百度在2013年7月,以18.5億美元收購91無線的百分百股份,之前的百度壟斷力在於網頁搜索流量,以及愛奇藝的視頻流量(但視頻交鋒戰局複雜得多,愛奇藝雖把控橋頭堡,遠未到人口級流量的地步)。與在移動端受製於用戶行為不同,百度僅強於百度地圖的人口流量控製,收購91無線一方麵為對戰360做多戰線布局,另一方麵也為自己拿下重要的一張應用分發口通行證。同樣,百度以3.7億美元完成對視頻客戶端軟件PPS的收購並整合至百度旗下視頻業務愛奇藝矩陣內,這意味著百度同步還規劃在移動與桌麵視頻客戶端人口占一席之地。
如果說上述的若幹收購還可以解釋為“多戰線”或“生態需求”這類較為文雅的詞彙,那網易宣布聯手中國電信推出易信則等於與微信麵對麵交鋒。易信的功能性不如微信這般豐富,但“免費流量”計劃的提出,無疑意味著網易與電信這兩位大佬不惜血本一搏的態度。無獨有偶,阿裏巴巴也推出自有社交產品“來往”,並且緊鑼密鼓給出“免流量計劃”,通過馬雲親自掛帥推“來往”的重視程度,阿裏內部將“微信”視為什麼樣級別的怪獸可想而知。類似的活兒,各大巨頭針鋒相對,盛大“有你”(Youni)同樣掛著免費聊天的社交招牌,而蘇寧也低調擺出戰陣,社交工具“雲信”整裝待發……早有媒體給出“千信大戰”的定義,預測微信麵臨的小夥伴們一個個在窮凶極惡地規劃著逆襲。
無論如何,更多的競爭對手,說明微信的威脅被各大巨頭所正視,對用戶而言,也意味著更多的使用選擇,在微信看來,已手握6億用戶是最穩固的競爭壁壘,何況微信背後騰訊生態這座大旗,又豈是輕易會被撼動?話雖這樣說,微信也沒有自傲到“天下英雄莫能擋”的態度,2013年10月底,微信宣布服務號認證戰略,品牌服務號支付300元獲取認證後便可啟用之前一直被禁錮的服務號各類接口,這意味著API接口解禁,一夜間留給品牌完全的定製化API操作空間。這條新聞,在諸多巨頭紛紛搶占社交灘頭陣地的熱議中似乎不算搶眼,但熟悉微信的營銷者們卻集體熱血沸騰,API開放是何等錦繡的商業前景?這等於微信將本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鑰匙扔給玩家,讓玩家隨心所欲定義自己所需要的服務號功能,意味著隻要有靠譜的創新營銷思路與可靠技術,微信這個房東默許任何一個房客裝修租賃的商鋪門麵,再也不需要千人一麵,營銷人的手段能在API接口開放中展現想象力的極致!
社交互動產品的華山論劍,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各個巨頭各顯神通,用資本搶戰略進度的舉措,顯示著移動端的跑馬圈地逐步升溫至白熱化。而這一切,均由騰訊微信步步相逼迫使行業被動破局,微信看似僅有一個簡單的綠色應用,卻是一項平台級應用,四兩撥千斤驅動移動互聯網的巨輪加速行駛,而未來的商戰還將延續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