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學生會欣賞就必須有善於引領欣賞活動的良師。因此,進行教師隊伍建設,讓教師和學生一起在欣賞中成長成熟,攜手推進欣賞型德育模式的建構是本課題研究所采取的一個重要策略。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確定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從時代的高度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師德和業務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和人才培養的工程師,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推動者和弘揚者,是學習型社會的先行者和示範者。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的提升是教育改革發展成敗興衰之所係,是全民族素質和綜合國力之所係。教育要改革和發展,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關鍵和保證。在欣賞型德育模式中首先要求教師本人是一個欣賞者,具備欣賞的素質和基礎,成為一種欣賞型教師。

(一)欣賞型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

在全國封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級重點課題“欣常型德育模式建構研究——藝術化手段應用策略研究”的實驗中,我們發現要成功地完成這一任務,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德育過程的審美化改造,將道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經過審美化的改造以藝術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欣賞的主體,在欣賞中自由地接納道德知識,這就需要教育者運用教育的智慧,淡化“育”的痕跡。其次,由於我們的研究不是一般的寓教於樂,而是要讓教育內容與形式中的美流淌、發揮出來,因此教育者必須要有一份獨特的審美眼光與品位,有“認真凝視、仔細發掘”的態度。再次,以情感為突破口,尋找到一個欣賞的視角,通過情感的變化引起道德主體的自主建構,從而提升道德主體的品德水平,創造道德教育的美,這些都需要教師擁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審美觀和藝術修養。我們在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中,將作為欣賞者——教師的素質要求歸納為:學識豐富,教育有方,朝氣蓬勃,樂於奉獻,勇於創新。

第一,學識豐富——具有寬廣紮實的知識結構和終身學習的自覺性。科技的迅速發展,要求每個勞動者在知識、技能、心理等方麵都要有一個較大的突破。因此,學校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各種豐富的科學知識,同時建立立體的知識結構;具有敏感性、靈活性、機動性的心理素質;具有自我學習,知識更新(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歸納、概括、總結、分類等操作能力;具有較高的審美素質和藝術修養。這就要求教師既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做到知識的不斷更新與充實,又要具有學科的拓展素質,在精通本專業基礎之上,“統攬”相關學科,改變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傳統的思維方式,增強學科的相融性以及綜合實踐能力。隻有這樣的教師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厚積薄發,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教育有方——具有靈活和全麵的教育能力。現代教育使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設計者、合作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這種角色的轉變,對教師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認為,現代教育需要教師具備的教育能力有以下幾個方麵:①對教材的分析、組織、再創造能力;②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選擇、運用、優化組合能力;③教具製作與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能力;④教育、教學、實驗等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能力;⑤對學生指導、評價的原則、方法、技巧的應用能力;⑥對教育實踐和改革實驗中出現的理論與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揭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教育教學規律的能力;⑦能不斷地進行自主學習,不斷地獲取、擴充新知識,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體係的終身學習能力。

第三,朝氣蓬勃,樂於奉獻,勇於創新——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影響教育教學的重要因素,是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基本條件。現代教育追求的是人格發展的和諧性與個性的統一。所謂和諧性是指注重德、智、體、美等在學生身心發育中的有機融合,培育出高遠的人生信念、堅忍不拔的奮鬥意誌、高尚純潔的道德情操、超凡脫俗的審美趣味、寬廣淵博的文化素養等。所謂人格發展的個性是指從事未來創造性工作所必需的獨特的精神品質,主要包括堅持探索、不隨波逐流的獨立人格,敢於標新立異、質疑權威的批判精神,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這既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具體體現,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素質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