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氣功科(一)(1 / 3)

概述

氣功療法,顧名思義,即用氣功治療疾病的方法。在醫學領域,氣功是一種有效的防治疾病手段。

近年來氣功療法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氣功療法的治療方法、範圍和療效上,而且表現在開發人的潛能並應用於診治疾病上,一整套特異的氣功診療疾病的理論和方法正在逐漸形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氣功將成為人人享有衛生保健主要方法之一。本篇旨在為臨床醫生,患者及氣功愛好者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練功方法。

一、氣功療法溯源

氣功學和中醫學一樣,有著十分悠久的曆史。因為氣功療法早在《內經》成書的時代就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已成為中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作為“上工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被載人典籍。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又雲:“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其中,有論述氣功理論的,如“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恬談虛無,真氣從之”;有論述氣功方法的,如“呼吸精氣,獨立守神”;有論述氣功體驗的,如“形與神俱”,“遊獰天地之間”;有論述氣功之效應的,如“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視聽八達之外”。在論述氣功效應時,不僅談到了氣功防治疾病所達到的延年益壽之效,而且還論述了開發人體潛能效應。對於氣功的臨床應用,也有明文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曰:“腎有久病者,寅時麵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對病症、功法、時間、方法、方位、氣數、效應等,都講的很明晰,是古代利用氣功治病的一個典型範例。

二、氣功的涵義及其演變

氣功不僅曆史悠久,而且門派眾多,但它一直未被叫作“氣功而被稱為吐納、導引、行氣、煉丹、修道、參禪等。把“氣功”這一名稱推行到全國,則是從1953年劉貴珍同誌在唐山開辦氣功療養所和出版了《氣功療法實踐》一書開始的。在此之前,曾有人提及,如晉朝道士許遜寫的《淨明宗教錄》中有“氣功闡微”,1934年杭州醫院出版了董浩寫的《肺癆病特殊療養法一氣功療法》,1935年中華書局印行的《少林拳秘訣》也提到“氣功”二字。但沒作完整的解釋,也沒有被推廣,老的辭書上也找不到“氣功”一詞。

劉貴珍同誌之所以定名為“氣功”,主要是因為“呼吸方法"是氣功鍛煉的主要方法之一。“氣”即代表了呼吸動作,也代表呼吸之氣。但從古人所達到的氣功境界或所具備的功能推測,“氣功”之氣,不僅僅是指呼吸及呼吸之氣,更重要的是指真氣、人體和天地之“精氣”。氣功即是煉養真氣的方法。

三、氣功療法的種類

氣功療法種類很多,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僅北京地區現行功法約30多種。全國範圍內,從古至今氣功功法不知其數。至於氣功療法,據其治療方式可歸納為以下三種:練功自療法即教給患者練功方法,通過氣功的自我鍛煉,調整作用而治療疾病;如放鬆功,內養功等。廣外氣治療法:即通過訓練有素的氣功師發放“外氣”給患者治病的方法,氣功信息儀治療法也屬於“外氣”治療的範圍。“組場”治療:即將許多病人集中在一起,由訓練有素的氣功師教功,練功,同時發放“外氣”帶功治療疾病的方法。此方法具有以上二種方法的優點。,

以上三種方法中,以第一種練功自療法比較成熟,也是本書要介紹的內容,後兩種不作詳細介紹。

四、氣功療法特點

氣功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不論與中藥療法,按摩療法,針灸療法相比較,還是與西醫的方法相比較,都具有十分顯著的特點。這裏僅對其治療方法的特點作簡單的介紹。

(一)氣功療法強調精神調整的作用

首先病人應該有信心,即相信通過持久的氣功鍛煉能夠治愈自身的疾病恢複健康;其二則要有誠心,隻有信心不行,要腳踏實地:誠心誠意去實踐氣功方法。因為隻有心誠才能更好地進入和保持氣功狀態;其三在練功過程中,強調意念的調節作用,強調意、氣的作用也是與體療的根本區別,強調調整意與形,意與氣的關係,有時在練功過程中,甚至采取良性暗示方法;其四氣功治療期間,強調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這個要求不隻是象其它療法那樣隻是順便提一句而已,它和心理學的強調情緒穩定也有本質的區別。因為疾病的產生和發展無不與機體內正氣有關,而氣與意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如果一個人的心情不舒暢,精神不愉快,就很可能通過意與氣的聯係,影響練功效果或直接影響疾病的康複,甚至出現不良反應。

(二)氣功療法是以自我治療為主的療法

氣功療法,強調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氣功醫師隻是教給病人以氣功練習方法,總的原則,注意事項,具體怎麼做,則全是病人自己的事。有時姿勢如何調,呼吸如何調,意念如何調,都由病人自己去體會。同時在原則範圍內作適於自身的適當“修改”,因為自身的最佳狀態,是靠自我細心內省而感知的,隻有自調才能達到自身最佳狀態。

(三)氣功療法是充分依靠和發揮自身抗病潛力的方法

人體本身具有強大的自調、自穩、自適應的能:這種能力不僅表現在經絡、髒腑的功能上,而且表現在情誌活動和人與社會的關係上,就是這種自調、自穩、自適應能力,使人不僅保持著機體健康,而且保持著情誌狀態及與社會的關係相對平衡和穩定。氣功療法就是以現有的心身條件充分調動其自調、自穩、自適應的能力,從而達到治病、強身以及提高人的能力的作用。

(四)氣功療法是整體療法

由於氣功療法是發揮自身抗病潛力的治療方法,因此,氣功療法不僅是針對某種或某類疾病而言,往往一種功法可以治多種疾病,一種疾病往往可由許多種功法來調治,這充分顯示出中醫學中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治則。

(五)氣功療法的對象主要是慢性病患者

這是由於氣功療法特點所決定的,因為氣功療法是發揮自身抗病潛力的方法。其一,抗病機能是一個十分複雜、十分龐大、相對獨立自調、自控機構,我們不能象支配肌肉運動那樣隨意地控製自身的自調機能來抵抗疾病;其二,自調抗病機能與意識有關,但隻有運用特殊方法通過長期反複訓練,才能比較隨意地或間接地受到意識的控製和影響。―疾病起病慢,發展也緩慢,短期內不會造成嚴重的髒器損害,一般無生命危險,因此為氣功療法調動抗病機能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六)氣功療法的療效是逐漸產生的

多數慢性疾病都是機體自身及與環境的機能長期失調所致,器質性的疾病也不例外。從輕微失調到形成痼疾,是機體內自調因素與致失調因素長期鬥爭的結果,標誌著機體自調、自穩機能的減弱。要通過重整自調機能,使之戰勝致病因素而獲得健康的自穩狀態,需要一個過程,有時甚至是十分緩慢的,這就要求病人樹1信心,具備誠心,保持恒心和耐心。

五、氣功療法的練功原則

練功的基本要素有調身、調息、調心三種,在進行訓練時,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鬆、靜、自然

1、鬆:一般來,鬆是指肢體上放鬆,但更主要的是全身的肌肉放鬆。鬆不是鬆懈,而要求鬆而不懈,鬆中有緊、緊而不僵。例如站樁功,一般要求下緊上鬆,上虛下實。這就是鬆中有緊、鬆而不懈。要達到較好的肌肉放鬆,必須做到精神上放鬆,即保持精神的輕鬆愉快,但不是精神的鬆散,即在精神上也是鬆而不懈。不懈即是指精神注意到練功上來,這樣才能鬆而不散,鬆而不懈。總之練功時在精神和肉體上要做到有鬆有緊,鬆緊適宜,為人創造條件。

2、靜:靜對初練功者來說,靜是指思維活動由雜亂轉為較平穩,雖然思想經常開小差,但能收回到意守部位和練功程序中來。靜是相對地靜。清醒狀態下,我們的思維活動一刻也沒有停止過。由於我們的思想注意在所考慮的事物上,所以我們覺得我們並沒有想什麼。一旦練功,要求排除雜念,反而雜念比平時更多。這是因為平時我們的思想受外界事物的製約,接薑一個刺激,則自己的注意力幾乎全部集中在所要解決的問題上,故覺得我們並沒有想什麼。一旦問題解決還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練功時,要求入靜,要求把思想注意到排除雜念上。起初由於思維活動是不會停止的,故排除一個念頭後,似乎沒有想什麼,忽而又出一個,永無休止。要求入靜,反而更散亂,甚至引起煩躁和厭惡情緒。為了達到較好的入靜效果,前人創造了許多方法。一般是以練功的思維動作程序代替尋常的思維程序,有的是以特定的姿勢和動作為主,有的則以意念導引法為主,有的是以呼吸的調節為主,這種方法隻要求將尋常的思維活動轉移到練功的固定思維動作程序中來,這就是一種相對人靜。此對於初學者來講,比單純要求意守人靜來說更宜於掌握。這種固定程序的方法,種類很多。一般都是由繁到簡,由簡到“無”、從方法上來看,則分為姿勢的,動作的,呼吸的和意念的,最後是意守,以一念代萬念。達到較高層次的靜後,就可以放棄這些方法。人靜在氣功療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現代“文明病多由心理的、社會的因素引起。防治“文明病”的可靠途徑不是消滅現代化和文明,而是通過自我調整適應日益繁華的人類社會。氣功就有這種奇妙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