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兒科專用手法
1二龍戲珠:醫者以右手持患兒食指、無名指端,左手按捏陰陽二穴,沿前臂內側正中線一直捏至曲池止,寒證重按陽穴,熱證重按陰穴。而舍左手再拿定陰陽二穴,右手搖動患兒食指、無名指端。此法多用於治療寒熱不調之證。
2蒼龍擺尾:醫者右手持拿患兒食、中、無名指三指,左手自總筋至肘部來回搓揉幾遍後,拿定肘部,右手持兒三指頻頻搖動。此法能退熱開胸,多用於治療發熱症。
3雙龍擺尾:又名“二龍擺尾”。其操作方法是,醫者以左手托住患兒肘關節處,右手拿住患兒食、小二指,往下扯搖。此法有開通閉結之功,多用於治療二便閉結不通。
4赤鳳搖頭:左手拿定患兒肘部,右手依次牽扯搖動患兒五指,然後搖動肘部。此法能通關順氣,用於治療上肢麻木、驚風等症。
5引水上天河:以左手拿定兒手,使掌麵向上,把涼水滴在大橫紋處,用右手沿天河水,從腕拍打至肘,一麵拍打一麵吹涼氣。此法性涼,主治熱證。
6水底撈月:所謂“水底”既指小指邊,“明月”指內勞宮穴。其操作方法是,把涼水滴在掌心,以右手拇指撓側緣,從兒小指邊推至坎宮,再人內勞宮,然後輕輕收起,以此反複,邊推邊吹涼氣。此法性大涼,主治各種熱證。
7打馬過河:又名“打馬過天河”。其操作方法是,先運內勞宮,再用左手會定小兒手指,用右手食、中、無名三指沿天河水打至肘彎止,或用食中二指彈至肘彎止。此法性微涼,能退熱,通經行氣,用於治療熱病及上肢麻木。
五、經絡與腧穴
經絡腧穴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拿療法的理論基礎,成人推拿基本上采用的是傳統的經絡腧穴理論,這在本書的針灸部分已有過介紹,學習時可相互參照,這裏不再重複。兒科推拿除運用傳統的經絡與腧穴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治療穴位。這些穴位大都是在長期的推拿實踐中發現的,也是推拿療法所特有的,所以將重點介紹幾十個常用穴位。
和傳統的穴位不同,這些穴位在形態上除有點狀穴位外,還有的呈麵、片狀或直線狀,這大概是為了適應推拿治療時接觸麵較寬這一需要吧。還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學術流派的不同和曆史的沿革,某些穴位的名稱或部位在不同著作中,記載可能有所出人,對於這類穴位,本書將根據臨床取穴習慣重點介紹一種說法,並盡可能標出出處,以便查閱。對於同穴而多名的,則以別名附帶介紹。
(病因病機)
哮喘的病因很多,諸如外邪侵襲,痰濁壅盛,情誌所傷,肺腎虛弱等,均可發為本病。肺為氣之主,職司呼吸,外合皮毛,故外邪侵襲,或肝經之鬱氣,脾髒之痰濁上犯於肺,皆可壅閉肺氣,發為實喘。若肺虛氣失所主,或腎虛攝納無權,則發為虛喘。
(臨床表現及分型)
哮喘,首當辨其屬虛屬實。實喘者,起病較急,痰壅氣粗,惟以呼出為快,據其病邪之性質,又可進一步分為痰喘、熱喘、寒喘三型。虛喘者,起病緩,病程長,氣弱息微,惟以吸進為快。據其病位之在肺在腎,又可進一步分為腎虛作喘及肺虛作喘兩型。
(手法治療)
基本手法
先自麵部正中線向兩側施分推法,重複四五遍;繼之治療軀幹部,先橫擦兩胸部、肩背及腰部,則前而後,由上而下的治療,分別重複四五遍;再從頭頂部至枕部及項部施拿法,重複四五遍;再直擦由大椎至腰骶部的督脈循行線數遍。
加減手法
寒喘:加用直擦背部足陽膀胱經,以透熱為度。
熱喘:加用點按大椎、肩井、風門、合穀等穴。
痰喘:加用按揉足三裏,豐隆等穴。
肺虛喘:重用橫擦前胸及背部肺俞區域,並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治療肺俞、脾俞及腎俞。腎虛喘:加按揉腎俞、命門,並橫擦局部,以透熱為度。哮喘發作時:可點按或按揉定喘、風門、肺俞等穴。
(驗案摘錄)
陳氏曾用指壓平喘法治療12例哮喘發作期病人,取得滿意療效。取穴:胸點(在第二三肋間胸骨邊緣背點(在第五六胸椎棘突盡頭處)、快感點(膈俞穴之外上方旁開二三分陷中手法:用拇指或掌根從上向下直推胸椎丁3~8。按壓上述各點一、二分鍾。撚兩側胸鎖乳突肌各一分鍾。(勿揉按命門、腎俞。療效)2例均達到即刻平喘效果,其中3例連續治療5次,症狀得到近期控製。(摘錄自陳可芳“指壓法平喘的運用”上海中醫學院編《推拿學術論文資料彙編》)胃胺痛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脾胃病症。多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胃炎,潰瘍病及胃神經官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