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氣功科(一)(2 / 3)

3、自然:練氣功要求順乎自然。但是練功有姿勢,呼吸、意念諸方麵的要求,這和我們已經習慣的思維、生活,學習、工作方式大相徑庭,看起來是一個很不自然的過程。從疾病是怎樣產生的來看,“自然”就好理解了。許多疾病是由於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過程中違背了生命的自然規律引起的。為了起到治療預防疾病的作用,氣功所有的要求,一般都是為了調整失調的機能而設計的。即氣功療法有其相對固定的方法程序。氣功反應的出現,氣功功夫的進展,氣功療效的顯現:據不同的人,不同的體質,不同的心理條件等,都有其自然規律,氣功所要求的自然,就是這個自然。一般來說,姿勢上以輕鬆舒適為度,為鬆靜創造條件,呼吸以自然為好,慢慢達到深細勻長,特殊的呼吸方法在練習時也要循序漸進,在意念上要似守非守,不得過於強求,在產生氣感後不要過分地用意念導引,在一定程度上順“氣”自然。

(二)動靜結合

動,可以從四個方麵來理解,其一為形體的動,即動功的肢體活動。其二為內髒的動,主要指當練功到心地寧靜時,內髒的活動增強。主要表現為胃腸的蠕動增強,即所謂“大腦靜,內髒動”。其三為經絡之氣動。這種情況不論動功、靜功,都有可能出現經絡之氣活躍的現象,是自我調整能力發揮作用的表現之一。其四為意與氣的動,即當練功到一定程度時,內氣產生,稍以意導之,即沿經絡運行。常見於意念導引術(如真氣運行法靜:一般指身體姿勢保持一種安靜的狀態和大腦的思維活動相對靜止狀態。

練功時要求動靜結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理解:

1、在功法的配合上,選擇適合自己情況的動功和靜功配合練習,動以舒經活絡,靜以養氣安神,相得益彰。

2、在單純練動功時,要保持心境平靜。思維集中在練功的程序上來,並用一片寧靜之心去享受練功給你帶來的美好體驗。即所謂外動內靜。

3、在單純練靜功時,思維是不可能一下安靜下來的,因此要采取一些辦法來製服雜念。例如放鬆功,是以練習放鬆為主的功法,但就其放鬆的程序來說,是一種從意念的動中來求得思想的相對寧靜。又如內養功,可謂靜功,它以特殊的呼吸方式,即思想注意呼吸(動)而起到誘導人靜的作用。任何靜功,練到一定程度,都有可能出現真氣內動的現象。總之,是以動來誘導靜的產生和深入。

動和靜是相對而言,沒有絕對的動或靜,它們,貫穿在練功過程的始終。隻有兩者有機地結合恰當地運用,才能起到令人滿意甚至驚人的效果。

(三)循序漸進

古人將人體比作一個小天地,小天地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大自然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幾乎是被人們所熟知的,在人體這個小天地裏,意與氣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這一點卻罕為人知,掌握得好,運用得當,可以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運用得失誤,就有可能給你帶來不少的麻煩,因此練功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循序漸進。

1、在運動量上要適可而止:不僅是病人1如腦血管病、高血壓、心髒病等)要注意,健康人也得量力而行,超負荷的運動量就有可能導致機體的損傷。

2、在時間上要逐漸延長:不追求長時間。練靜功,更要掌握時間,時間長點有利於機體的調整和恢複,但練功時間的陡然增加,有可能失去控製。

3、在意念上要似守非守:以意引氣要似引非引,不要一味追求氣感。運用不當就有可能導致氣滯或氣等不良反應。

4、在功效上是水到渠成:不要急於求成,拔苗助長。

5、在治療效果上也不必要求過高:慢性病病史較長者,要取得明顯療效也得有一個過程。

總之,氣功療法是一個鍛煉心身、改造心身的過程,切不可追求速效,欲速則不達。要經常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才有利於練功進步和疾病康複。

六、氣功功法選編

本章選錄七種功法,均為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簡便且安全的功法。按其對意念和肢體活動的要求來看,可分為靜功和動功兩大類。靜功如放鬆功、內養功、銅鍾功、吸舐撮閉法,動功如靜氣功、六字訣、全身拍打法。每種功法都不是單純地治療某種疾病的,而是以全身機能調整為手段,最終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由於每種功法的調節能力和範圍是有限的。因此,不同功法適當配合練習是必要的。

(一)放鬆功

放鬆是練氣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放鬆功則是學習氣功的基礎功法,

放鬆功的練法:放鬆功在姿勢上,沒有特殊的要求,臥、靠坐、平坐,站均可練習,呼吸以自然呼吸為主,也可以用深腹式呼吸法。但要自然。意守方法,一般為稍用意內視臍周或下丹田,或根據病情及個人習慣,意守命門、足三裏、湧泉等部位,

1、三線放鬆法:將全身分成兩側、前麵、後麵三條線,自上而下依次進行放鬆。

第一條線:頭部兩側~頸部兩側―肩部—上臂—肘關節―前臂—腕關節—兩手—十個手指。然後意守中指端1~2分鍾。

第二條線:麵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膝關節―兩小腿―兩腳―10個腳趾。然後意守大址端1~2分鍾。

第三條線:後腦部―後頸部―背部—腰部―兩大腿後麵―兩腿窩兩小腿後部—兩腳跟—兩腳底。然後意守足-湧泉穴1~2分鍾。

按上述線路,先注意一個部位,然後默念“鬆”,再注意次一個部位,再默念“鬆從第一條線開始,待放完第一條線後,放第二條線,再放第三條線,每放完一條線,在一定部位止息點輕輕意守一下,約1~2分鍾。當放完三條線一個循環後,再把注意集中在臍部(或另指定的部位)輕輕的意守該處,保持安靜狀態,約3~4分鍾。一般每次練功約做2~3個循環,安靜一下,然後收功。在默念“鬆”的時候,如遇到某―部位沒有鬆的感覺,或鬆的體會不太明顯時,不必急躁,可任其自然,按著次序,繼續逐個部位的放鬆下去。默念“鬆,字不出聲,快慢輕重掌握適當,要自己多加體會。因用意太快太重,可能引起頭部緊張;太輕太慢,則易昏沉瞌睡。

2、局部放鬆:在三線放鬆的基礎上,單獨地進行放鬆身體的某一病變部位,或某一緊張點,默念“鬆”20~30次。

3、整體放鬆:就整個身體作為一個部位,默想放鬆,整體放鬆又有三種。

從頭到腳籠統地、似流水般地向下默想放鬆。

就整個身體籠統地向外默想放鬆。

依據三線放鬆的三條線,依次流水般地向下默想放鬆。

放鬆功的應用

1、三線放鬆:一般健康人或病人均適宜練此功。

2、局部放鬆:用於三線放鬆掌握得比較好,而病變部位或緊張點不能放鬆者,如青光眼、哮喘、肝病患者,可以對眼睛、氣管、肝區進行放鬆。

3、整體放鬆:用於三線放鬆掌握得比較熟練,能較快調整身體安定情緒者。或初練功感到進行三線放鬆法有困難者。

意念要輕微,似想到該處,又似未想到。對初練功者來說,一會兒想到了部位,一會兒又開“小差”了,都是自然現象。臨睡前進行放鬆時,宜隻做整體放鬆。練臥式放鬆,如感到想睡眠,可任其睡去。但如白天出現過多昏睡,就應采取靠坐或平坐、放鬆功前後要配合動功練習。

(二)內養功

1、姿式:有側臥式、仰臥式、坐式及壯式四種。

側臥式:側臥於床上,頭微前俯,頭之高低,以枕調節。頭頸保持在左右不倚稍許抬髙的位置。脊柱微向後弓,呈含胸拔背之勢。四肢體位,於右側臥時,右上肢自然彎曲,五指舒伸,掌心向上,置於身前枕上,距身約二寸左右;左上肢自然伸直,五指鬆開,掌心向下,放於同側髖部,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膝關節屈曲約成120度角,其膝輕放於右下肢膝部。如為左側臥,則四肢體位,與此相反而置。雙目輕閉或微露一線之光,其口按呼吸法之需,定其開合。

仰臥式:平身仰臥床上,朱微前俯,軀幹正直。兩臂自然舒伸,十指珍展,掌心向內,放於身側,下肢自然伸直,腳跟相靠,尖自然分開。口目動作同側臥式。

坐式:端坐於椅上,頭微前俯,軀體端然,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輕知於大腿膝部,兩腳前後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小腿與地麵垂直,膝關節屈曲90度,座椅高低不適時,可在臀下或腳下墊物調節,口目動作同側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