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推拿科(一)(3 / 3)

所謂手法,是醫者徒手或借助某種醫療器械,靠外力作用於患者治療部位的一種治療手段,是推拿療法治療疾病的一種專門技能。見於書籍記載的治療手法不下百餘種,但其中有一部分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一手法組合而成的複合手法,有些手法則是名異而實同,一法而多名的。因此臨床常用單一手法不過5、三十種。此外還有些是專用於兒科的複合手法,也稱為大手法,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並按一定程式操作的成套手法。分別介紹如下。

(一)通用手法

1、推法:推法是醫者以指、掌、拳肘著力於患者受術部位,作不同方向運行的一類手法。其動作要領是用力要和緩均勻,透過皮膚深達肌層或內髒。根據所用的不同手形或體位又可分為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及肘推法等幾種。指推法,是以大拇指的掌麵、撓側緣或其餘四指的掌麵實施的推法。多用於受術部位比較局限或肌肉較薄的患處,如頭部、四肢等。在兒科臨床尤為常用。掌推法,是以掌根部或大小魚際肌處施行的推法,較指推法有力,常用於受術麵積較大的患處,如腰背胸腹及大腿部等。拳推法,是以握拳後的四指指間關節背麵所實施的一種刺激量較強的推法,主要適用於大麵積的慢性肌肉勞損性疾患,或感覺較為遲鈍的患處。肘推法,是醫者屈肘,用肘尖所施行的一種刺激量最強的推法,臨床較少使用,主要用於形體肥胖,受術部位肌肉豐厚,或感覺較為遲鈍的患處。

根據手法在受術部位運行的不同規跡和方向,推法又可分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幾類。直推法,是呈直線運行的推法,一般來講逆其經絡走向運行為瀉,順其經絡走向運行為補,或謂向心性運行為補,離心性運行為瀉。但臨床上一般把直推法作為瀉法使用。如《厘正按摩要術》中說直推為清。”旋推法,是呈弧形或螺旋形運行的推法。順時針方向推為補,逆時針方向推為瀉,但習慣上多把旋推法作為補法使用。故《厘正按摩要術》又說:“旋推為補”。分推法,又稱分法,就是用兩手自中間分別向兩側推。合推法,也稱為合法,與分推法運行方向相反,是從兩邊向中間合攏的推法。

2、一指禪推法:一指禪推法實際上也是推法的一種,但操作較為特殊。其具體操作方法是:沉肩垂肘,腕部懸垂,手握空拳,拇指伸直蓋於拳眼,用拇指指端著力於某一點上,而後通過擺動腕部,帶動拇指關節伸屈活動,並由此產生輕重交替,連續不斷的力,由拇指端傳遞於患者被治療的部位。其要領是要做到放鬆肩、肘、腕部,而拇指必須吸附於一點上,不得在皮膚上來回滑動。

3揉法:揉法是醫者用指掌麵、大小魚際肌或掌根吸附於患者某一部位,在深部組織上作環形轉動。與旋推法相比,二者運行方向是相同的,但旋推法是在皮膚上作環形運行,直接與皮膚發生摩擦及滑動,而揉法則不與皮膚發生摩擦及滑動,因此揉法較推法作用部位要深。揉法根據醫者所用的手形不同,又可分為拇指揉法、四指揉法及掌揉法,運用時要根據受術部位的大小來選擇,指揉法多用於四肢的不同部位,尤以兒科為常用,掌揉法則多用於脘腹部。

4、摩法:摩法是以食、中、無名指的指麵或掌麵在皮膚上作環形撫摩動作。其作用點是在皮膚上,因此施術時用力不可過重,要求和緩輕柔。古有“順摩為補,逆摩為瀉”“緩摩為補,急摩為瀉”“掌摩為補,指摩為瀉”等說法,但因其手法輕柔和緩,臨床習慣上多作為補法使用。摩法多用於脘腹胸脅部的治療。

5、擦法:擦法是用指、掌、魚際等不同部位在皮膚上作來回往返的摩擦。用拇指撓側緣施行的擦法稱為“指擦法”,適用於受術部位較局限時,或兒科治療。用大魚際施行的擦法稱為“魚際擦法”,接觸麵積較指擦法為大,多用於四肢部的治療。用小魚際施行的擦法稱為“側擦法”常用於腰骶部的治療。在選擇使用不同擦法時,除要考慮到受術部位的大小外,還要考慮到施術者與受術者的體位關係,要以施術時順手為原則。擦法的基本要求是,來回動作需要在一條直線上,往返距離盡量拉長,作連續不斷、用力均勻的動作。擦法與摩法相比,二者均直接作用皮膚上,推拿法是作環形運行,擦法是作來回往返的直線運行為其不同。

6、拿法:拿法是以拇指與食、中二指或其餘四指相對,捏住某一部位,作拿放交替的有節奏的揉捏動作。根據所用手指的多少,又可分為“三指拿法”“四指拿法”“五指拿法”等幾種。拿法的基本要求是:各指間關節要伸直,以全指麵和受術部位相接觸,避免屈曲指間關節,以指端提拿受術部位。

7、捏法:捏法是以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的治療手法。其操作與拿法相似,所不同的是,捏法用力較拿法為輕,而且提起的組織少,故捏法多用於組織較薄的部位。捏法中應用最多的是“捏脊法”、其操作方法是:病人俯臥,放鬆腰背部,醫者站於病人的左後側,屈曲兩手食指,並以食指中節背麵分別抵於病人脊柱兩側皮膚上,拇指放於與食指中節相對的前麵,兩側同時用力提起皮膚,而後隨捏隨提,兩手交替進行,並由下向上以次推進。此法在小兒推拿中最為常用,具有健脾消食強壯身體的作用。亦可用於治療成人的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等疾患。

8、揪法:揪法又叫做“扯法是用拇指與屈曲的食指,或由屈曲的食中二指挾住某一部位的皮膚向外牽拉,一拉一放,重複進行,直至受術部位的皮膚出現紫斑為止,此法常用於治療中暑、吐瀉、外感等症。

9、按法:按法是用指或掌著力於某一部位,逐漸用力下壓的一種手法。又可分為“指按法”與“掌按法”兩種。指按法是以拇指麵或食、中、無名指的指麵按壓受術部位。掌按法是以掌根部及魚際部按壓受術部位、按法操作時要做到:用力方向與體表相垂直,用力要由輕到重。否則用力過猛則易引起局部肌肉的保護性痙攣而影響治療效果。此法由於刺激較強,多與揉法配合使用。

搖法主要用於治療關節的活動障礙,故在操作時,其被動運動的幅度一定要從小到大,防止用力過猛拉傷關節周圍的軟組織。

10、刮法:刮法是以拇指外側緣或食中二指指麵,亦可用邊緣鈍而光滑的器具(如湯匙等)在皮上快速有力的推動,直至皮下出現疲斑為止。由於此法用力較重,操作時需蘸以水、油等介質,以免擦破皮膚。

11、搓法:搓法是以雙手挾持某一部位,作方向相反的來回揉搓動作,實際上是一種雙手對揉的手法。一般多用於四肢及胸脅部的治療,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功效。

12、點法:點法是用指尖或食中指的第一指間關節突起部,點取某一部位或穴位。其適應症和操作方法略似於指壓法,但作用時間短促、刺激較強,為其不同。

13、撚法:撚法是以拇指挾持某一部位,作方向相反的來回揉搓。其操作方法和搓法相似,多用於治療受術部位較為局限的指、趾及淺表的肌膚部。

14、餐法:餐法是兩手五指微屈分開呈爪形或聚攏呈梅花形,交替輕擊某一部位,多用於頭背部的治療,具有安神醒腦,疏通氣血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