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推拿科(一)(2 / 3)

(二)推拿效用的現代醫學認識

1、糾正病態的解剖位置:推拿療法是一種靠外力直接作用於人體的治療方法。因此,由外傷所致的關節錯位、肌腱滑脫等解剖位置異常的病症,根據不同病情,分別施以相應的推拿手法,就可恢複其正常位置。

2、調節神經係統興奮性:神經係統是人體的指揮係統,除本身獨立的特殊功能外,還擔負著協調全身各器官機能的作用。推拿療法可以通過特定的治療手法分別起到提高或抑製神經係統興奮性的作用,從而使其失去平衡的機能恢複正常。此外推拿療法通過刺激體表特定部位,可以反射性地調節內髒機能,例如刺激俞穴可以治療相應的內髒疾患,這與現代醫學神經節段反射及內髒在體表反應區理論是完全吻合的。推拿還可以通過調節植物神經功能而間接影響到髒器的功能狀態。這兩個方麵是推拿療法治療內髒疾患的主要機製。推拿手法還可以提高痛閾和轉移興奮點,因此對於一些疼痛性疾患具有較好的止疼作用。例如提拿腹肌可以治療腰部疼痛,指壓條口可以治療肩周炎,在損傷部位進行輕柔的接摩可以緩解局部肌肉疼痛等均為臨床有效的止疼措施。

3、改善循環狀況:推拿療法能夠改善血液和淋巴係統的循環狀況。例如急性軟組織損傷時,由於炎症反應和直接創傷,常使局部發生癀血、水腫、循環障礙,用手法在損傷組織周圍進行治療,可以促進靜脈和淋巴的回流,加速代謝產物的排除,改善局部營養狀況,使損傷組織早日修複。反之,有些慢性疾患,局部組織長期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在病變局部施以深沉有力的按摩,則可促使血流重新分布,改善病變組織的血液灌注,促進其功能恢複。

4、直接改變內髒的功能狀態:推拿手法可以透過腹壁,直接作用於腹內髒器,而改變其機能狀態。例如在肚臍周圍施逆時針方向的揉、摩或蝶轉法,可以抑製腸矯動,治療腹瀉。若施以順時針方向的揉、摩及蝶轉法則能促進腸蠕動,從而用於治療便秘、腹脹等症。

此外推拿療法還具有改善皮膚呼吸與彈性,影響血液成份,提高免疫功能,以及調節內分泌等作用。隨著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開展,推拿療法的療效機製,必將得到進一步闡發。

三、推拿療法的指導思想

(一)樹立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貫穿各個方麵的一條指導思想,推拿療法當然亦不例外。整體觀念體現在生理病理方麵,首先是人與自然相適應的天人一體觀。也就是說,自然界是人體賴以生存的條件,又是導致疾病發生的因素之一。其次,整體觀念還認為人體各部分是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具體表現在五髒一體觀、髒腑一體觀、髒腑整體一體觀等各個方麵。也就是說,組成人體的各個部分在生理上是相互協調為用的,在病理上又是交互影響發病的。

整體觀念體現在診斷方麵就是四診合參。四診是獲得疾病信息的主薑手段,是明確診斷和進行辨證的前提。它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效果。隨著科學的發展,推拿學對於疾病診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一定要積極吸收和引進現代醫學的檢查手段,對所治療的疾;作出明確的診斷。同時也要求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四診”的傳統方法,以便作出正確的辨證。

整體觀念體現在治療方麵,就是治病求本的思想。所謂“本”就是病源、實質的意思,是指決定和影響疾病性質的主要矛盾。因此臨床治療上,必須透過疾病的外在表象,充分把握其病本,並對其采取相應措施,才能實現疾病的根本好轉。推拿療法,雖然是建立在大量實踐基礎之上的,但絕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症治療方法。它同樣要求具有整體觀念和治病求本的思想,妥善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係。這一點正是中醫推拿學區別於國外一些類似推拿的理療方法的不同之處,是中醫推拿學生命力的源泉。因此,推拿人員必須樹立起牢固的整體觀念,除有熟練的醫療技巧外,還必須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

(二)強調病證結合所謂病證結合就是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前麵已經敘及推拿療法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手法刺激體表,改善人體的自身調節能力和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無論是治療手法,還是治療穴位,與藥物治療相比都具有更大的雙向調節效應。而且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經驗的積累大多是建立在病症之上的,這就決定了辨病論治在推拿治療方麵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醫療實踐同時也告訴我們,治療手法和治療穴位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特異性,尤其是表現在“補”“瀉”方麵的特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在辨病論治的同時,還要根據不同病證采取相應的治療,也就是要強調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相結合。

(三)明確診斷掌握宜忌

明確的診斷是臨床治療的前提,而要作出明確的診斷,就必須具備紮實的理論知識、不可否認,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由於推拿療法是以手施術,因而被視為不雅,視、賤技,長期流傳於民間,而得不到知識階層的足夠重視。解放後,推拿人員的理論素質雖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距人們的需求仍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在對病人施行推拿治療之前,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診斷,同時對於推拿治療的各種適應症和禁忌症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決定是否進行推拿治療,有些不適宜或者不完全適宜推拿治療的病證,必須及時轉科治療,或輔以其他療法,以確保病人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這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醫務工作者應具備的職業道德。

四、推拿的治法和手法

所謂治法,就是治療的法則,也是手法治療所起的作用和達到的目的。推拿療法的治法是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的特定穴位而實現的,也就是說推拿的治療作用主要取決於手法與穴位兩個方麵。關於穴位的性能在本書的有關部分已有論述,此不贅述。至於手法的治法分類,在曆代推拿著作中,其記載紛雜不一,從臨床實踐來看,各種手法的治療效應確實是多種多樣的,但正如前麵治療原理部分所討論的那樣,推拿療法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調節髒腑氣血,疏理經絡筋脈賣現的,具有雙相甚至多相效應。因此治法雖多,但有許多治法,既無固定的所屬手法,也沒有對手法操作的特殊規定,也就是說有些治法是有名無實的,為了不增加學習上的負擔,在此不再沿用既往的治法分類。隻把推拿治法分為補瀉兩法簡單論述之。

一般來講,大多數手法都具有補、瀉的兩重性,隻是在操作上略有不同。影響推拿補瀉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麵。其一,和手法刺激量的輕重有關。即重刺激為瀉,輕刺激為補。現代神經生理學也證實,在皮膚感覺神經中,有兩種不同效應的神經,興奮效應神經分布在皮膚的淺表層,其對肌活力有促進作用。抑製效應神經分布在皮膚的深層,其對肌活力有抑製作用。這與中醫傳統的輕重補瀉的理論基本上是吻合的。因此即使是同一種手法,根據不同病情,若施以輕柔淺表的刺激作用於表層感覺神經,就可起到補的作用,若給以深沉有力的刺激作用深部感覺神經,起到的便是瀉的作用。其二,和手法的運行方向有關。手法的運行方向大致可分為旋轉與直線兩種。旋轉型手法,順時針運行為補,逆時針運行為瀉。直線型手法的補瀉作用,主要視其與經絡走行方向的迎隨,迎其經絡走向運行為瀉,隨其經絡走向運行為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