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誌大才疏的大正天皇(2 / 3)

後文提到的“五·一五”事件後,“天皇機關說”再度遭受批判,有人甚至在議會中稱其行為為“謀反”。1935年,美濃部達吉的著作受到查禁,並以“不敬罪”的嫌疑受到當局的調查。同年9月,美濃部不得不提出辭去貴族院議員,並辭去公職。但右翼勢力不依不饒,1936年,右翼分子闖入家中槍擊美濃部達吉導致其重傷。此間,也有很多一般民眾同右翼分子一道向美濃部達吉發出恐嚇威脅。政府二度發出“國體明征聲明”,“天皇機關說”成為異端學說。

明治天皇總共有4個皇子,但是除了後來繼承皇位的明宮嘉仁親王(大正天皇)外,其餘3位皇子皆夭折。1889年,嘉仁皇太子10歲時被正式立為皇太子。嘉仁在父親的盛名之下,過著平庸無聊的生活,經常可以看到他騎著大紅馬在宮內橫衝直撞,動輒用馬鞭抽打失職或看著不順眼的侍從。由於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嘉仁對西方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留一撮德皇威廉二世式的兩頭上翹的胡子,書房和臥室掛著著名印象派大師馬內和德加的原作。

大正天皇體弱多病,同時日本國內爭取自由民權的運動風起雲湧,在大正年間的民主運動中,民眾力量崛起。在廣泛獲得參政權的同時,政治上的民族主義又將日本帶到了一個危險的方向,呼籲日本“發揚國威”、邁出國門的“對外強硬”論成了當時日本主流的社會傾向。

日本實行普選後的翌年,犬養毅(1855—1932年)當選日本兩大政黨之一的政友會的總裁。隨後,犬養毅試圖扭轉軍部無視政府的傾向,將軍隊合理化要求列入政黨的公約,提出“整理軍製,圖求國防經濟化”。此時,執政的內閣總理大臣濱口雄幸(民政黨)也主張緊縮財政,推進裁軍。1929年,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召開。10月29日,會議前夕,海軍大臣財部彪拜訪了政友會總裁犬養毅,希望取得犬養毅對裁軍的諒解。犬養毅表示讚同:“日本這樣的窮家底,持續熱衷軍艦競賽的話,國民也吃不消,這個問題不該做政論之爭。”

倫敦會議確定的軍艦噸位遠遠低於海軍軍令部力爭確保的目標,但濱口內閣不顧海軍軍令部的反對,在會議中作出妥協並簽字。此時犬養毅的態度開始轉變,激烈抨擊政府,並搬出天皇對軍隊的統帥權這一法寶,指出濱口內閣對條約的簽訂觸犯了憲法中的天皇統帥權,公開支持海軍軍令部的方針。政友會與軍方良好關係自田中義一時便已開始,田中義一出身軍人,依靠軍方的集團選票從曆次選舉中勝出。繼任的犬養毅為協調黨內力量別無選擇,隻有屈從軍方要求改變自己原來的主張。加上犬養毅時年已74歲,時間無多,而總理大臣寶座就在眼前,權力的魔力使得犬養毅不得不為當選而進行政治妥協。

政黨為了選票開始迎合軍部的擴軍路線自然是自毀長城。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入我國東北,當時的民政黨若槻禮次郎內閣采取不擴大方針處理,但由於意見分歧,最後內閣不得不總辭職。12月,犬養毅就任內閣總理大臣。

就任後的犬養毅反對承認滿洲國,立刻遭到黨內和軍部的激烈反對。5個月後,“五·一五”事件爆發,犬養毅被海軍少壯派將校槍殺。政黨內閣在日本徹底崩潰,犬養毅成了政黨政治的末代總理大臣。政黨分崩離析,軍部則在力量強化後左右政局。“五·一五”事件後,為暗殺者請求赦免的請求書達到百萬份以上,此時,天皇絕對主義意識形態在整個日本社會都迅速膨脹起來。

1936年2月26日,也就是美濃部達吉遭受槍擊後的第五天,日本發生了“二·二六事件”。陸軍少壯將校指揮1400餘名士兵,打著謀求天皇親政、改造國家的名義,發動政變,事件導致包括政府要人在內的8人被殺害。

軍部力量主導了政治和社會,日本全麵走向戰爭時代,對天皇盡忠的最高境界即是“為天皇而死”成了一時的光榮口號,進而將日本看做世界之優秀代表的“日本乃冠絕萬國之國體”的法西斯理論形成了。

二、大正天皇的短期統治與大正民主運動

1912年7月30日淩晨零時43分,在日本天皇史上享有盛名的明治天皇去世,享年60歲。皇太子嘉仁隨後在皇宮的偏殿舉行了登基典禮,定新年號為“大正”,嘉仁成為日本第123代天皇大正天皇。大正天皇很少像明治天皇那樣勵精圖治、過問政事,而是終日沉湎於美酒女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