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誌大才疏的大正天皇(3 / 3)

大正天皇的即位禮依照新製定的《皇室典範》,於1915年11月10日在京都禦所的紫宸殿舉行,當時的預算金額約為854萬日元。大嚐祭則在同月14日到15日舉行。

嘉仁親王生來多病,出生後不到三個星期便得了一種“類似腦膜炎”之類的病,青少年期間更是重病不斷,身心發育都受到了影響。1900年5月7日,在討論嘉仁皇太子結婚問題的會議上,皇太子的侍醫、德國人貝爾茲記述伊藤博文的話道:“伊藤側對著有棲川宮的方向說道:皇太子出生這件事本身就是不幸的。他出生得太早了,而且到處受到各種禮式的束縛,即使長大了也必須隨著近臣們的笛聲跳舞。伊藤一邊說著,一邊學著牽線木偶的樣子給大家看。”(《貝爾茲日記》)進入青年以後的嘉仁親王,體力、腦力有所正常。1900年結婚後,與太子妃育有4個男孩,均健康成長,長子就是後來的裕仁天皇。

對於很少過問政事的大正天皇,日本的元老重臣們可以說既失望又無奈,隻好將改變這種狀況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正在逐漸長大的裕仁皇太子身上。1914年,明治天皇去世兩年後,裕仁從學習院畢業了。為了讓這位未來的天皇能夠接受相應的帝王教育,也為了避免讓裕仁受到來自社會和同學的“不良”影響,日本政府仿照學習院的模式,專門為裕仁設立了東宮皇家學問所。學問所設在東京高輪的皇宮內,這一年的4月正式開學。7年間的學習內容有倫理、國語、漢文、曆史、地理、數學、博物、理化、法語、習字、美術史、法製、經濟、武術、馬術等,有關軍事以及武術、馬術等課程,是考慮到未來的裕仁將成為日本陸海軍最高統帥這一因素而設置的。

大正天皇結婚時,身體狀況和腦力都與正常人差不多,雖然在正式場合也一樣被經常讚美“英明”、“偉大”,但即位後的大正天皇身體極度衰弱,甚至連最簡單的儀式也一度無法出席。盡管宮內省和當時的日本政府拚命隱瞞,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傳到了民間。政府和宮內省無奈之下,隻得於1921年11月宣布,嘉仁天皇退出一切國務和宮務活動,由嘉仁天皇便成了一個在政府和軍部文書上署名的工具。

爭取自由民權的“大正民主運動”在20世紀20年代席卷整個日本。當時的內閣總理大臣犬養毅主張實行普選,“首先要使國民一致參與選舉,呼籲斷然實施普選應對國難”。1925年製定了《普通選舉法》,廢除了對選民納稅額的限製,規定25歲以上的男子皆有選舉權。麵對一下子擴大了4倍的選民數量,政黨逐漸在爭奪選民選票的過程中置理念和政策與不顧,陷入為政黨謀取私利的深淵。在藩閥政治向政黨政治轉變的過程中,政治頻受民意左右。當時日本民族主義勃興,主張向西伯利亞出兵等擴張國家權力的各種舉措。

大正天皇在自己短短13年的統治中並無建樹,天皇一職反倒是顯得可有可無,這也使得他更像是帶領日本前進的一個轉型天皇。大正天皇有四位皇子:裕仁親王(昭和天皇)、雍仁親王(秩父宮家)、宣仁親王(高鬆宮家)、崇仁親王(三笠宮家)。1916年11月3日,裕仁親王在宮中的賢所行太子禮,成為皇太子。

1921年10月4日,日本宮內省發表公告稱:

目前,陛下在行走時,一般都需要有人在身邊攙扶,動作遲鈍和語言上的障礙近來也日益加劇。稍有活動就容易產生疲勞,神誌和記憶力都在衰退。總之,看來情況很難好轉。陛下在年幼的時候曾經患有類似腦膜炎的疾病,而且,成年時仍不斷受到這種病症的折磨。因為身心過於勞累,致使精力有些衰竭,所以出現了上述病情。

1921年11月25日,鑒於大正天皇的病情,皇太子裕仁正式代替大正天皇攝政。當侍從長要求大正天皇交出禦用印鑒和刻有“可”、“閱”、“覽”字樣的玉璽時,大正天皇以默默不語來反抗對自己權力的剝奪。

於是侍衛長又一次進入大正天皇的禦所,“拿走了放在這裏的印鑒”,大正時代就此終結。

1926年,47歲的大正天皇中風後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