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誌大才疏的大正天皇(1 / 3)

一、明治之死與日本的前途

20世紀初,全世界的君主製都走向分崩離析。1911年,辛亥革命使腐敗的清王朝瓦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使得歐洲許多君主製小國消失。1917年,俄國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1918年,戰敗的德意誌帝國和奧匈帝國皇帝退位。日本也麵臨著重大的轉變。

明治天皇晚年,隨著日本國家實力的增強,整個國家開始右翼化。

帝國憲法所規定的“天皇的統帥權”使得內閣和議會不能幹涉軍部的行動,而政黨又多因地方利益糾葛,使得當時的人們認為他們代表的多為小集團和地方利益而非“國家利益”。另一方麵,藩閥政治代表的山縣友朋以及軍部的一方反而“處處為國”,著眼“大局”。然而,正是這種狂熱的政治偏執,給日本和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

政治思潮紛紜變幻如流星,戰後反思日本走向法西斯化的過程,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考的範例。為什麼不惜身死,處處為國的舉措,反而招致東亞動蕩、國家毀於戰火的結局?什麼樣的舉措才是真正於國於民族有益之舉?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明治天皇去世。同年,在日本的最高學府——東京帝國大學,展開了關於天皇地位的大辯論,這場爭論伴隨著天皇絕對化的民族主義宣傳,將日本引向戰爭之途。

對明治憲法中天皇地位的解釋分為兩種。在東京帝國大學主講憲法講座的上杉慎吉博士認為,天皇本身即是國家,天皇的意誌決定國家的動向和未來。這就是所謂的天皇主權論。但是,同在法學部主講行政法的美濃部達吉教授則提出了“天皇機關說”。美濃部教授認為,國家是由眾機關組成的組織,天皇也是這些機關之一,是最高機關。也就是說,美濃部達吉將國家作為一個法人來看待。那麼誰來統治國家,這個國家的主權屬於誰呢?美濃部達吉認為,主權是屬於國家的,而天皇隻是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

上杉慎吉博士本身是天皇中心主義者,他的憲法講座已經在帝國大學開了20年。上杉堅定地認為天皇才代表日本的國體,是掌握日本統治權的主權者,在當時他是“又紅有專”的官方學者。美濃部認為,天皇與國民一樣,隻是國家之構成部分,統治權應當屬於國家本身。二人當時展開激烈的論戰。上杉從日本作為君主國的既定事實出發,攻擊美濃部所謂的日本為“民主國”。美濃部否認並稱統治權並非為了實現君主自身利益的東西,而是為了全體國家之利益,所以統治權應該屬於國家全體。辯論結果是美濃部達吉教授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並且在法學界也獲得了憲法學者和法學家們的支持。在東京帝國大學裏,憲法講座增設為兩個,學生可任選其一,結果選修美濃部達吉教授課程的學生占據了大多數。作為東大學生主流選擇的課程,此後又將會影響到日本司法考試的內容,進而對日本憲法學界產生影響。這一切無形中使得上杉慎吾的憲法學被打上失敗的烙印,上杉視之為抱恨終身的奇恥大辱。

一戰後,俄國的十月革命爆發,全世界都席卷著新的思想風暴。共產主義運動和無政府運動在蘇聯成立後不久即傳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副教授森戶辰男將無政府主義思想引入到日本,同樣在帝國大學任教的吉野作造主張一會和政黨為中心治國的民本主義。在日本各地,工會組織紛紛成立,罷工和勞資糾紛開始成為日本社會的普遍現象。

上述新的思想和社會變動,使得元老山縣有朋深為擔憂。1920年,山縣向當時原敬內閣的閣僚發出嚴防共產運動的絕密意見書,指出:

“世界思潮風起雲湧,今攜其勢而將風靡全世界。新思想隱於其間滲透各部,實已觸目驚心。務必改變教育製度,遏製新思潮。”

憲法辯論中敗北的上杉慎吾與山縣友朋的意見一致,也認為新思想及其活動將嚴重動搖日本國體,尤對提倡民本主義的吉野作造大加批判。東京帝國大學中,追隨上杉慎吾的學生創建了“七生社”的組織,意為“再生七次,亦要為國獻身”,以此展開國體運動。1929年,上杉慎吾死後,其門下學生紛紛投身政變和恐怖活動。

日本國內開始相繼發生血腥的暗殺事件。1930年,發生了狙擊濱口首相的事件。1932年,日本發生了“血盟團”事件,前大藏大臣井上準之助、三菱財閥的團塚磨相繼遭到暗殺。暗殺成員中有4名東京帝國大學的學生,都是“七生社”的成員。日本就在這些事件的伴隨中迅速走向右傾化,並出現重建以天皇為中心的國家的“國粹”思想,提出從政治腐敗中拯救國民貧困,唯有天皇如同“明治維新”一樣再度親政。這些要求的背後,是民眾困苦的生活,和對財閥、特權階層的強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