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一些給天皇侍講的人向天皇進言,要求“親裁萬機”。當時日本的自由民權運動蓬勃發展,政府中以伊藤博文為首的官僚也認為日本需要引進立憲君主的力量。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製定,1891年開始正式實施,此時睦仁已經39歲了。
明治天皇自小體弱,但天資聰穎,雖然幼承帝位,但在明治眾元老的“調教”之下,很快將幕府末年處境艱難的“撮爾小國”日本一躍提升為東方“帝國”。
明治天皇即位之初,並無明確的思想。德川幕府因為實行閉關政策,導致日本經濟發展落後,更受到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壓迫。1868年11月26日,16歲的明治天皇進入江戶城,從而開始了為期45年的“明治大帝”的統治。
明治新政府是在明治天皇的大旗下成立的。萬事更張離不開最高領導人的光芒形象,於是在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頒布《五條誓文》,這是推動日本改革、變法圖強的總綱領。
明治天皇在位期間,推行了一係列的近代化改革,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明治維新”。其中“版籍奉還”、“廢藩置縣”、“置產興業”、“富國強兵”等已廣為國人所知。
明治天皇通過“版籍奉還”,將藩主移居東京,剝奪了他們對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權,改由天皇任命的地方官取代,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忠於自己的官吏製度。日本的近代化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向前推進的。
通過廢除對土地的依附關係,準許土地買賣,鼓勵並發展各種工商業,創辦官辦“模範工廠”,並通過低價售賣等手段扶植新興私人企業,日本的資本階層開始成長起來。
出於征兵、征稅和管理戶籍的需要,1870年,明治政府發布《平民苗字容許令》,平民開始合法擁有自己的姓氏。1875年2月,又發布《平民苗字必稱令》,平民擁有自己的姓氏成為義務。而在古代的大和朝廷,隻對貢獻很大的豪族才會授予氏姓。到了平安時代,隨著律令製的逐漸解體,武士開始使用自己的所在地方或者領地為自己的名字(姓氏)。到了德川幕府的江戶時期,商人們也常使用自己的店鋪作為名字。從姓氏權擁有的變化,也可以看出下層人民逐漸崛起的曆史潮流。
屈辱性的開國,一並成為明治政府的負擔。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近百人的使節團從橫濱出發前往歐美各國,使節團中囊括了政府高級官員的幾乎一半成員,並使用了當時政府財政收入的2%。這次考察曆時一年零十個月,訪問考察了歐美12個國家。回國後,以大久保利通為首的政府高官們立刻成了日本現代化的急先鋒。
明治政府利用國家政權,自上而下地推行資本主義的各種政策,同時明治天皇通過大規模的巡遊和各種儀式,強化自己的“天皇”形象,逐漸使自己成為日本民族凝聚力的基礎。在宣傳神化天皇的同時,1871年11月舉行了大嚐祭,祭祀日本皇室先祖天照大神,以示天皇是神的後裔,是現人神。政府還規定神武天皇祭、紀元祭為國家祭日,在這一天,全國都要舉行祭祀儀式。同時,在宮中建造八神殿,將神道設為國教,由政府統一管理,禁止在書籍和戲劇中描繪天皇。此後,天皇的“現人神”形象在日本國民心中開始沉澱,1912年明治天皇離世時,大將乃木希典攜妻子殉死。一時之間,對天皇的崇拜感情通過民族情緒的推動在日本社會中噴薄而出。通過近代的各種宣傳手段,明治天皇逐漸成為國民崇拜的對象。
明治初期幾度要求西方列強“修約”的失敗,同時通過炫耀武力吞並琉球、借琉球人被殺出兵台灣從清政府獲得出兵賠償,武力壓迫朝鮮、強加不平等條約,明治政府認識到“武力”的重要性。1873年,開始實施征兵製,通過頒布《軍人敕諭》,建立起完全效忠天皇的軍隊。通過在軍隊中推行“武士道”精神,提高其戰鬥力。
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起自己統帥軍隊、對外宣戰等至高無上的地位,建立起天皇的絕對專製統治,同時作成皇室的法律規範——《日本帝國皇室典範》。
經過20多年的努力,日本南占琉球、北侵朝鮮,並通過甲午戰爭擊敗清政府,令其割占台灣,獲得超過當時全國年度收入的6.4倍賠款收入。1905年日俄戰爭取得勝利,1910年8月,通過《日韓合並條約》吞並朝鮮。此時,日本已成為亞洲第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