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從“黑船叩關”到皇室崛起(2)(3 / 3)

明治十一年(1878年)日本陸軍卿(陸軍部長)山縣有朋發布《軍人訓誡》,要求軍人必須把天皇當作超人的神來崇拜,必須以“武士道”作為軍人精神的根本。

明治天皇的皇後無出。天皇與6位女官一生共有15個子女,但成年的隻有5位,其中男子隻有嘉仁親王一人。

明治憲法的第一條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係的天皇統治之。

也就是說,日本是天皇統治的國家。這一條規定成了後來將天皇視為絕對存在的一個法理根據。然而該憲法的第四條也規定了天皇須依憲法規定行使統治權,這兩條隱含矛盾的規定從《大日本帝國憲法》製定伊始就引發了很多爭論。然而能以“憲法”規定天皇的統治權,在當時的時代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1787年,美國製定了三權分立的合眾國憲法後,製定成文憲法的風潮席卷歐洲。1791年,法國在大革命後製定了憲法。1831年的比利時王國和1848年的普魯士王國都製定了君主立憲的成文憲法來推進近代國家的建設。以西方列強為榜樣的明治政府在1882年派遣伊藤博文出訪歐洲考察憲法製定情況,明治維新後雖然西南強藩實行藩閥政治,但如何確定明治天皇的政治地位、如何處理當時日漸高漲的自由民權運動、召開國會運動,這些問題使明治維新一開始就觸及了政治改革的中心議題。伊藤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先後考察了德、英和奧地利等國,最終在維也納大學的經濟學家、國家學學者洛倫茨馮施泰因(Lorenzvon Stein,1815—1890年)的影響下,決定采用德國模式的君主立憲製。

施泰因精熟近代國家的構造和憲法,當時在維也納大學的法學和政治學係任政治經濟學教授。他認為國家如同有機體的人類一樣具有人格。國家如同人體,居於首腦的是君主,肩膀部位則是議會上院和下院,軀幹由政府各部門組成,廣大人民構成這個巨大物的兩隻腳。君主、行政和立法組成三權分立治國的一體,其中施泰因比較重視行政的作用,認為這是保持國家穩定的保障。在講義中,施泰因指出:若不取君主獨裁製而建立立憲政體,開設國會,則雖為國王也有不可隨心所欲之時。在聆聽施泰因講義一個多月後,作為行政官員的伊藤博文感同身受,回國後立刻著手製定日本帝國憲法,並將天皇的侍從藤波言忠派赴維也納到施泰因處留學以影響天皇。明治天皇從藤波那裏聽取33次關於憲法的講義,並表示讚同。

明治十八年(1885年),伊藤廢除了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實行的太政官製度,建立內閣製,並自任內閣總理大臣,同時著手製定憲法。189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發布,明治天皇依照憲法實行君主立憲製,天皇、內閣、議會三個權力機構構成了近代日本的基本國家架構。

通過恢複天皇權威的明治維新,日本的生產力獲得了極大發展,同時也躋身於20世紀的國際列強之中。同時,明治天皇又將神道定為國教。

1912年,明治天皇因胃癌過世。作為立憲君主國家的最初君主,他的葬禮格外隆重。在9月12日的國喪日上,皇族全體成員、政府要人、各界名流以及各國特使和軍政要員都參加送葬,成千上萬的日本人跪在道路兩旁,目送明治天皇的靈柩由火車送往京都。大正三年(1914年),昭憲皇太後去世。日本國民在東京都的澀穀區代代木神園町1番1號建立明治神宮,把明治天皇神格化。直至戰後,明治神宮每年的新年參拜在日本神社中都穩居第一。神宮的祭神是明治天皇和昭憲皇太後。明治神宮的規模宏大,目前單種植樹木就有17萬株。神宮南北參道交彙處的鳥居高12米,寬9.1米,是日本最大的木製鳥居。明治神宮的原始鳥居在昭和四十一年(1966年)遭受雷擊損壞,現存鳥居是1975年使用台灣丹大山樹齡達1500年的扁柏,依照1920年的形製重建而成。神宮的主要建築在二戰中也遭受戰火,現存建築多為1958年重建而成的。此外,明治神宮的主要建築有神樂殿、寶物殿、至誠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