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在世界曆史上唯有俄國彼得大帝的改革可以媲美,一舉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尤為重要的是,它使得亞洲各國通過日本看到了歐化改革的希望,也成為康有為、梁啟超在戊戌變法中明確的學習對象。
同時,明治維新時期遺留的侵略擴張意識、以戰爭來促進國家發展的模式,也為日本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四、明治大帝與“神”
明治天皇是孝明天皇的第二皇子,1852年11月3日出生,29日孝明天皇賜名祐宮。
傳統的帝王統治中,對上天的祭祀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日本的皇位繼承在古代比較簡單,向神獻上祝詞“壽詞”、獻納“神璽”就可以了。
到了平安時代,皇位繼承的“踐祚”模仿大陸文化,保持“唐風”儀式,一直持續到江戶時代。從第51代天皇平城天皇的時候,開始先行“踐祚”而後“即位”的儀式。
即位的儀式分為“踐祚之儀”和對內外宣下的“即位之禮”兩個部分。古代的“唐風”即位典禮,從恒武天皇時期開始延續下來,即在踐祚後隔日舉行,模仿中國皇帝麵南而坐,親王以下的諸臣則北麵朝賀。後三條天皇以後,即位典禮上采用了“即位灌頂”的佛教儀式。到了明治時代,根據舊《皇室典範》中以“登極令”的形式做了很詳細的規定。明治天皇的“踐祚”之禮是在1867年2月13日舉行的。1947年舊《皇室典範》廢除。現在的《皇室典範》雖然有即位的規定,但是並無具體內容。
明治天皇踐祚皇位後,卻沒有立即舉行即位之禮,因為當時的幕府“大政奉還”等一係列政治變動使得新政府的典禮一再拖延。到了1868年5月,新政府感到隨著政局的穩定,需要用一個新式的即位典禮向國內宣告新時代的開始。於是在岩倉具視等大臣的推動下,在10月12日舉行了即位禮。儀式中去除了一直以來的“唐風”樣式,改為平安時代的樣式,同時為了表示新時代的到來,典禮中還使用了地球儀。
明治年間,不僅對皇室的禮儀大加整頓,還對日本曆史上天皇的世係和正統予以規範。明治天皇以極大的勇氣否定了自己祖上北朝天皇的地位,而肯定了擁有“神器”的南朝的正統地位,同時追諡天智天皇的皇子大友皇子為弘文天皇。大友皇子(648—672年)是天智天皇長子,又稱伊賀皇子,博學有才,深得天智天皇寵愛。天智十年(671年)任太政大臣,總攬朝政,後因與其叔父大海人皇子爭奪皇位,在壬申之亂中戰敗自殺,明治三年(1870年),明治天皇追諡其為第39代天皇弘文天皇。
明治時期,由於皇權大興,對神武事跡的時間考證也逐漸熱絡:那柯通世提出以前660年為開國之年的說法,之後衍伸出紀元節這種假想的開國之日。此外,1889年日本政府在據說是建國地的奈良縣橿原市重建橿原神宮。同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布,規定“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宣布天皇為現人神。
明治政府在1873年發布《征兵令》,確立了“國民皆須服兵役”的原則。1882年,明治天皇又頒布了《軍人敕諭》,稱“朕乃汝等軍人之大元帥”,規定日本軍人本份就是對天皇盡忠守節,向士兵灌輸武士道精神,將軍隊變成天皇製的忠實工具。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是明治政府成立以來第一次發動的大規模對外戰爭。9月15日,明治天皇移住廣島的大本營,以此作為臨時皇居,一直到馬關條約簽訂後的1895年5月30日為止,共有227天在廣島大本營進行戰爭指揮。該大本營在二戰中於1945年8月6日毀於美軍的原子彈空襲。
明治政府以“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為綱領,建立以天皇為核心的政治體製後,經濟迅猛發展,在教育思想上也大力推動天皇製軍國主義教育,向國民灌輸封建“忠君”思想,鼓吹天皇“萬世一係”的統治,要求國民“克忠克孝”。同時通過《大日本帝國憲法》,明確表示:“天皇乃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明治維新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戰以前的日本稱明治天皇為“明治大帝”、“明治聖帝”、“睦仁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