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家親王有17個兒子和15個女兒,他的後代至今有100多人。民間戲稱“伏見宮的種馬,藤原氏的母豬”,盛讚其超強的生育能力。出於迷信,邦家親王的第6、7、8、9個孫子分別娶明治天皇第6、7、8、9個女兒為妻,這4個男子被封為竹田宮、北白川宮、朝香宮、東久邇宮,世襲王稱號,也被稱為“新四大宮家”。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1895年)就是在中日甲午戰爭時登陸台灣的北白川家的當家人,1895年11月在台灣人民的抵抗中戰死。東久邇宮稔彥為二戰後第一任首相,是日本曆任唯一擔任首相的皇室成員。退休後東久邇宮稔彥嚐試創立新興宗教,102歲高齡時去世,他也是日本壽命最長的皇族成員。其子東久邇宮盛厚娶昭和天皇之女成子,生下第三代當家人信彥,信彥任職三井住友銀行,信彥子征彥在三井生命會社工作,最近征彥生下一子,與皇太子唯一的女兒愛子內親王年紀相仿,如果皇室的婚姻習慣保持傳統不變的話,將來可能會成為愛子女天皇的丈夫,以保證皇室血統千年不變。
德川幕府末期到明治時代,日本經曆了近代化的巨大變化。這期間創設的宮家如下:文久三年(1863年)創設中川宮,元治元年(1864年)創設山階宮,明治三年(1870年)創設梨本宮、聖護院宮、北白川宮、華頂宮、東伏見宮,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創設賀陽宮,東伏見宮在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作為明治天皇的皇子,又創設朝香宮、竹田宮、東久邇宮三個宮家。
1889年日本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根據《皇室典範》實行永世皇族製度,同時世襲親王家製度便被廢止,但大正天皇的三個皇子分別創設了秩父宮、高鬆宮和三笠宮。
明治天皇共有子女15人,但大多夭折。五名健康的子女中,嘉仁親王即後來的大正天皇;常宮昌子內親王在1908年嫁給竹田宮恒久王;周宮房子內親王1909年嫁給北白川宮成久王;富美宮允子內親王1910嫁朝香宮鳩彥王;泰宮聰子內親王1915年嫁給東久邇宮稔彥王。
二戰後,皇室無法維持昔日的龐大規模,許多宮家都依照《皇室典範》第九條脫離皇籍。1946年1月裕仁天皇《人格宣言》發表後,天皇降格為人。同年,日本新憲法施行,皇族的特權被大大限製。到了1947年10月14日,根據占領軍總司令部(GHQ)的指令,皇室財產全部歸屬國庫,大規模的皇室一下子失去了經濟支持。最先提出脫離皇籍的是戰後第一任皇族內閣總理大臣的東久邇宮稔彥王,1945年,東久邇宮稔彥王在辭職後就主動向裕仁天皇要求降為臣籍,賀陽宮恒憲王也做出了申請。到了1947年,形勢大變,根據新的《皇室典範》,眾多宮家中,除去大正天皇的三個直宮家——秩父宮、高鬆宮、三笠宮外,共有11個宮家、51位皇族成員脫離了皇籍。這11個宮家是:伏見家、閑院家、久邇家、山階家、北白川家、梨本家、賀陽家、東伏見家、朝香家、竹田家、東久邇家。上述11個宮家都出身於伏見宮係。
脫離皇族以後的元宮家,將宮號稱呼為名字,開始了各自的民間生活。其中有因為財產稅失去大部資產生活困苦者,也有善於經營而維持住原來生活者。現在的外交官賀陽正憲、竹田恒治就是原來的宮家出身。而舊皇族的宮邸中,除了澀穀的東伏見宮邸現在作為常陸宮邸現存外,其他大都成為公共設施的一部分了。
日本現存五個宮號如下:
1.秋筱宮(當家人:文仁親王),現任天皇唯一的直宮家。
2.常陸宮(當家人:正仁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