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萬世一係”與“一天二帝”(2)(1 / 3)

然而後代天皇又皆是北朝子孫,成王敗寇,自然以北朝為正朔。德川幕府時期,也以北朝為正統,但承認兩朝並立。但到了德川光國(德川家康之孫)編纂《大日本史》時,卻將南朝推為正統,為南朝天皇立本紀,將北朝天皇降級為“列傳”,隻為後小鬆天皇立本紀,將北朝視為“閏統”。這也可見朱子學對德川幕府的影響。

明治維新後,爭論愈來愈烈,最終迫使明治天皇在1911年作出“否定祖上”的裁決:南朝為正統,北朝曆代天皇不列入曆代天皇代數,但天皇地位不變。從此教科書中把南朝列為正統,把南北朝時期稱為“吉野朝”(南朝定都吉野)時代。

明治天皇的裁決背後,是對1910年幸德秋水“大逆事件”血腥的鎮壓,同時還殃及京都帝國大學教授西田貞吉被解職。西田教授在國定教科書《尋常小學日本曆史》中對南北朝對等記述,幸德秋水的一句“當今天皇難道不是從南朝天皇手中搶奪三種神器的篡奪者嗎?”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盡管明治天皇的地位在日本如日中天,但整個日本社會都不得不麵對北朝一係未遵守諾言這一事實。

在明治天皇親自裁決以後,南朝正統論一時成為主流。但明治天皇絕不會想到,這個裁決給他的孫子裕仁帶來了更嚴重的麻煩。二戰結束以後,美軍占領日本,裕仁被迫發表“人格宣言”,聲明天皇並不是“神”。但是剛過二周,美軍機關報《星條報》的頭版赫然刊登了自稱“南朝後裔”要求裕仁讓位的熊澤寬道的照片。

熊澤寬道是名古屋市的雜貨商,他的先輩在大正時期就上書政府申訴正統性,當時日本已有嚴厲的不敬罪法律,如果無根據上奏將遭到嚴懲,足見這位熊澤“天皇”也是證據充分,底氣十足。特別在戰後天皇製和裕仁因戰爭責任陷入困境時,他的“裕仁不過是偽天子,發動侵略戰爭,篡奪正統的皇位,是北朝的殘暴本性”,更使裕仁的合法地位岌岌可危。因為麥克阿瑟隻是利用南朝正統給裕仁施加壓力,迫使他徹底俯首帖耳,而無意改朝換代,北朝子孫才勉強保住了皇位。

熊澤寬道自稱後醍醐天皇直係,皇統第123代正照王熊澤天皇。

1951年,熊澤向東京地方法院提出“現天皇不適格”即不稱其位的訴訟,東京地方法院駁回了他的訴訟請求。該事件引起很大反響,並有相關書籍問世,在日本被稱作“熊澤天皇事件”。此後,日本自稱天皇的人有十多人。

三、宮家——天皇後裔

南北朝統一後,北朝天皇不守信用而將南朝皇子趕走。為了使自己一脈延續大統,遂創設“宮家”製度。

所謂“宮家”,就是指日本皇室的一種分家製度,它起源於12世紀的鐮倉時代。天皇皇子、宮家當家人的所有男性後裔(除未來繼承當家人的長子外)在成年、婚後都可以創設宮家,並由天皇賜下宮號。根據宮家當家人和天皇關係分為:直宮家、一般宮家。

鐮倉時代以後,日本出現“親王宣下”製度。也就是說,內親王、親王的封位必須要由天皇本人宣下才能獲得。未獲封位,就隻能稱皇女、皇子。皇子、皇女的子女,稱某某王或某某女王。鐮倉時代中期的順德天皇的兩個皇子岩倉宮忠成王、四辻宮善統親王的宮號就被其子孫承襲。而普遍被看作世襲親王的開端的,是室町時代龜山天皇的皇子——恒明親王所創設的常盤井宮,以及後二條天皇的皇子邦良親王創設的木寺宮,但是這兩宮家都因為沒有後嗣而斷絕了。此後唯一綿延不絕的是伏見宮。

伏見宮是北朝第三代天皇崇光天皇的第一皇子榮仁皇子創設。在伏見宮第三代當家人貞成親王時,在位的稱光天皇沒有後人,於是立伏見宮貞成親王的兒子彥仁為天皇——後花園天皇。

伏見宮從榮仁親王開始到脫離皇籍為止,500多年間一共延續了24代。

後來又增加正親町天皇之孫智仁(秀吉養子)為桂宮,後陽成天皇之子好仁為有棲川宮,東山天皇之子直仁為閑院宮,這四個世襲親王家被稱為“四大宮家”或“四親王家”。但其他三家都不爭氣,在明治前後都絕後了,隻有伏見宮一家子孫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