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皇權旁落(1)(1 / 3)

一、外戚攝政與“院政”

外戚專權在日本叫“攝關政治”(858—1086年),指的是外戚任攝政、關白,代替天皇發號施令,行使國家大權。外戚專政持續了兩百多年,期間的爭鬥基本都是天皇的祖父與外祖父的鬥爭。

攝政在聖德太子時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天智天皇以皇太子身份攝政,但一般都是皇族攝政。人臣攝政始於藤原良房,他因妹妹順子成為天皇女禦而青雲直上。藤原氏利用祖先藤原鐮足、藤原不比等的蔭庇,取得絕對優勢,竊據攝關職位達一百多年。他們利用權力,迫使天皇接納他們一族的女兒為皇後或嬪妃,從而獨占外戚地位,以便行使大權。

從醍醐天皇(898年)到後冷泉天皇(1053年)的十一代,都是藤原氏的皇後或嬪妃所生的皇子當天皇。而藤原氏的女兒入宮一般也比天皇的歲數大,如清和天皇的皇後高子、一條天皇的皇後定子等。

藤原道長(966—1028年)把持朝政時曾經“一家立三後”,女兒彰子、妍子和威子皆為皇後。他的女兒也爭氣,連續為天皇生下男孩,後一條、後朱雀、後冷泉天皇都是他的外孫,於是一家三後,風光無限。而他女兒生的皇子坐上天皇寶座的時候,道長這個外祖父的位子就更是穩如泰山。在把自己的四女威子嫁給第68代後一條天皇時,道長得意地說:“皓月當空,巍然獨對。”外戚專政時代,朝中三公幾乎全是藤原氏,五位以上的大夫(卿)也大半歸藤原氏擔任。

宇多天皇時代發生過一件著名的事件——阿衡事件。宇多天皇在詔書中稱關白為阿衡,但藤原基經認為阿衡指的是前關白,於是認為天皇對自己不滿,拒不接受詔書。天皇無奈,隻好罷免了起草詔書的橘廣相,撤回了之前的詔書,又重新擬寫詔書,基經這才重新上朝。可見當時基經的權勢,連天皇也畏懼三分。

藤原基經死後,天皇實行親政,不再設立攝關。宇多天皇提拔重用一批中下級貴族,其中就有聞名於世的菅原道真(845—903年)。菅原家是文章博士之家,曆代都是作為實務官僚立身出仕。道真在當時才名很高,享譽內外。宇多天皇欲借道真抑製藤原氏,於是在宇多天皇退位成為太上天皇的時候,任命藤原時平為左大臣,菅原道真為右大臣,負責輔佐醍醐天皇。時平是基經的嫡子,出身名門,自然沒人反對這一任命。而菅原道真的右大臣遭到了貴族層的排斥,認為地位低下的菅原家怎麼有資格做大臣?

不久就發生了昌泰之變。時平等人陷害道真,說道真要廢黜天皇,立自己的女婿齊世親王為天皇。於是菅原道真被流配大宰府,並且病死在那裏。雖然宇多上皇聽說此事之後要趕去相救,可惜被門衛擋住,無法與天皇見麵,於是束手無策。

道真死後,京都陸續出現多種異相。先是909年,年富力強的藤原時平在39歲時病死,接著藤原時平的妹妹穩子所生的保明親王夭折,當藤原時平的外孫慶賴親王被立為皇太子後,年僅5歲又病死。這下子,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整個京城都籠罩在不安的氣氛中。正在這個節骨眼上,930年,本是耕種季節,卻久旱不雨。當群臣在宮中議論祈雨時,從西方的愛岩山上飄過來一片黑雲,瞬間雷聲大作,火光一閃,炸雷擊中了清涼殿的房柱,一名大臣被擊身亡,數人重傷。史稱“清涼殿落雷事件”。朝廷對此相當驚恐,認為是道真的怨靈作祟,因此赦免道真並追贈官位,道真之子也被解除流放之刑召回京都。923年陰曆四月二十日,又將其從二位太宰權帥回複為正二位右大臣之官位、993年追贈正一位左大臣、同年追贈為太政大臣。據傳當時陷害道真的藤原時平之後斷了子嗣,但對道真友好的時平之弟藤原忠平一枝獨秀,其子孫則成了現在藤原氏的源流。

清涼殿落雷事件以後,因為害怕雷神是道真的怨靈,為了祭拜火雷天神而在京都的北野興建了北野天滿宮。之後道真成了天神信仰的一部分,並逐漸普及日本全國。因為道真生前是傑出的學者和詩人,因此被當成學問之神來敬拜。

宇多天皇寬平六年(894年)八月,菅原道真曾被任命為遣唐正使,組成第十一次遣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