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朕有天下之勢”——天皇製的興起(3)(1 / 3)

元代通過文永、弘安兩次入侵日本,打擊了幕府的軍事實力。同時元軍的失敗也讓很多人認為是“天佑”的結果,後宇多天皇親臨祈禱,掌握朝廷大權的龜山上皇向寺廟奉獻錢幣,在延曆寺祈願“異國降伏”等,甚至不間斷祈願七晝夜,並發動全國人民祈願,由龜山上皇手書“敵國降伏”的條子30張,放於佛像神座及社、殿的石礎下,表示以神力壓服元軍之意。

到了明代,由於倭寇的關係,明政府希望通過朝貢貿易的“羈縻”手段來消除“釁隙”,日本則將朝貢貿易作為盈利機會,各方都大加利用。

明太祖朱元璋曾詔諭南朝的懷良親王“日本國王”,並賜其《大統曆》及文綺、紗羅等,當時並不了解日本南北朝分治的情況,懷良親王也借助明朝的權威來鞏固自己在九州的南朝勢力。後來明政府得知懷良親王並非日本國王,而博多、太宰府也並非日本之京城,對非日本朝廷派來之朝貢使者一概拒絕接受,並開始積極防禦倭寇。1381年、1386年懷良親王的使者都被卻貢。

足立義滿年輕時就對明王朝的文化大為憧憬,1394年曾欲以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的“洪”字為日本的元號,此字因與“洪水”相關,在日本被認為不吉而遭到公家的反對。足立義滿完成日本南北朝統一後,1401年以“日本國準三後源道義”的名義派使節入明。1403年,又派遣天龍寺僧人堅中圭密入明朝貢。1402年,當攜帶明惠帝國書的兩名僧人到達兵庫(神戶)時,足立義滿專程趕到兵庫,清掃街道將使者迎接島京都。在義滿跪接的明國書中寫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爾日本國王源道義,心存王室,懷愛君之誠,逾越波濤大海,遣使來朝……“源”是義滿的祖姓,“道義”是義滿出家後使用的名字。此後,義滿在給明朝的國書中自稱“日本國王臣源”,將明朝的國書視為無上的恩遇和榮耀。掌握了對中國的外交主動權後,天皇自然不被足立幕府重視。

明成祖朱棣時,則派趙居任等出使日本,賜足立義滿龜鈕金印及堪合(朝貢貿易憑證)百道,恢複了兩國朝貢貿易關係。同時,足立義滿入貢時獻所俘獲的擾邊倭寇,大受明成祖嘉獎。1406年,義滿捕捉對馬、壹岐等島倭寇,並獻所獲之倭寇魁首,盡殲其類。明成祖派使者齎璽書褒諭,並賜白金千兩及海舟兩艘,封其國之山為“壽安鎮國之山”。明朝與室町幕府之間的朝貢貿易也成為其收入的重要來源。日本學者臼井信義就認為:“義滿鼎盛期的北山時代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實際就是和明王朝的貿易。”

隨著室町幕府勢力衰微,日本國內各勢力對朝貢貿易的爭奪也日趨激烈,最終發展成了寧波的互相拚殺的“爭貢之役”。事情源於1513年入明貢使所帶回的正德新堪合,新堪合並沒有送到京都足立幕府手中,而是半途被九州的大內氏奪走。正德十一年(1516年),大內氏派遣朝貢船三艘攜帶一、二、三號堪合到達寧波。此事引起緊鄰京都、盤踞坍港的細川氏的不滿,細川氏要求分享朝貢貿易,由於細川氏實力強大,幕府不敢拒絕,於是給以過期的弘治堪合。細川氏遂派朝貢船一艘於1523年到達寧波,比大內氏的朝貢船遲到10天左右。按照朝貢慣例,“凡番貢至者,閱貨宴集,並以先後為序”,但寧波市舶太監接受細川氏朝貢船的賄賂,以其為先,此舉引起細川氏一方宗設謙道的不滿,兩方仇殺,焚嘉賓堂、劫東庫,大掠寧波,奪船揚長而去。事後,明政府停寧波市舶,中止了日本的朝貢貿易關係。而朝貢貿易的停止,又延伸出中國東南沿海全麵遭受倭寇騷擾的“嘉靖倭患”。

清代,中日兩國民間往來頻繁,但正式的國際關係確立卻直到清末的1871年《中日修好條規》簽訂之後。此時的日本,已經全麵以西方為楷模,吞琉球、覬覦朝鮮和中國沿海領土。1874年,借口台灣島民殺害琉球漂流民出兵台灣,挑起“台灣事件”;1894年8月1日,明治天皇向清國宣戰。“甲午戰爭”勝利後的日本不僅獲取了巨額的賠款和領土,也使得軍事統帥者天皇的地位大大提高。到了1898年清政府推行“戊戌變法”的時候,已經將明治政府作為改革和學習的楷模,中日之間的文化地位全麵逆轉,遂有清末和民國大舉留學日本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