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月,菅原道真上表天皇道:
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右臣謹案,在唐僧中瓘去年三月,附商客王訥等送到之錄記,大唐凋敝之情,載之具矣。更告勿需入朝,應停唐之使。
臣等伏檢舊記,曆次使員,或有渡海而喪生者,或有遭賊遂亡身者。唯未見至唐,有難阻饑寒之悲。入中瓘所申報,未然之事推而可知。臣等伏願以中瓘錄記之狀,遍下公卿博士,詳議定其可否。國之大事,不獨為身,且陳誠款,伏請處分。
根據菅原的建議,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由此大規模的中國文學學習時代暫告結束。
藤原氏雖然一度極度榮華,然而“功名千古誰長保,百歲光陰自有涯”,皇室也不會永遠喜歡被架空的。1086年,第72代天皇白河天皇讓位給自己的兒子8歲的善仁親王(堀河天皇)後,自己退位,以上皇的身份掌握朝廷大權,藤原氏的勢力被大大削弱了。堀河天皇愛好音樂,並酷愛吹笛子,常常為此通宵達旦,對於公務則常言“依白河上皇諭旨”。這樣,白河上皇以後的一個時期,在日本曆史上被稱為“院政時代”。12世紀時,隨著武家勢力的崛起,京城裏的藤原氏已逐漸不能左右政局了。
二、武家興起與曇花一現的“建武中興”
《蘇報》曾在1898年的論說中提出:“複君權者,日本自強之本也。”
其實國之強弱,本與君權無關,勢之使然而已。日本天皇的君權自平安時代,日本武家興起而不振。起初最有名的武家就是“武神”——阪上田村麻呂,而這位大將軍據傳出身於中國。
應神天皇二十九年(289年),漢人阿知使主(劉阿知)自稱漢靈帝四世孫,因曹魏篡漢,率領17縣人口計2040人途經朝鮮歸化日本。天皇賜給大和國高市郡檜前邑地方。有名的“倭五王”中的雄略天皇曾命阿知使主從高麗求得四名織工(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到日本,日本因此得傳紡織技術。履中天皇即位之前,曾靠阿知使主的消息而躲過住吉仲皇子的謀殺,於是阿知使主後來得到很多賞賜,族人繁盛,分布在攝津、播磨、三河、阿波等國。後被天皇賜姓“漢直”,又稱“東文氏”,其族人繁衍愈眾,遂成為今天日本的原田、高橋、大藏、江上、秋月、波多江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阪上”的姓,是在仁德天皇六十年(372年)被賜予阿知的後裔的。8世紀後半葉,阪上田村麻呂(758—811年)因追討東北蝦夷族有功,被封為第二任征夷大將軍,因第一任大將軍並無功績,阪上田村麻呂一舉平定奧羽地區,一戰成名,遂成為日本的武神,其墓地被稱為“將軍塚”,傳聞每逢日本國內動亂,其塚便有異響。
清和天皇(850—881年)是與武家淵源較深的天皇,是被稱為武門棟梁的清和源氏的始祖。作為第56代天皇,清和天皇在位時間是858年至876年。戰國時,很多武將都自稱出自清和源氏,指的就是清和天皇。
清和天皇9歲即位,外祖父藤原良房作為外戚掌握實權。27歲時,清和天皇突然讓位於第一皇子貞明親王(陽成天皇),兩年半後出家。
清和天皇的第六皇子是貞純親王,貞純親王的兒子經基王降為臣並被賜姓“源”,即源經基。繼承其後的源滿仲以攝津國川邊郡多田(今兵庫縣川西市多田)為根據地形成源氏武士團。
酒吞童子在日本的妖怪中排名僅次於九尾狐,也是眾多戲劇、傳奇、文學中的著名題材。作為鬼怪頭目,酒吞童子據傳為日本最強的鬼。一條天皇的時候,曾下令源賴光前往討伐,源賴光用計殺掉了酒吞童子。源賴光是源滿仲的長子,他以攝津國為根據地形成攝津源氏。攝津源氏中固守多田的係統稱為“多田源氏”,而居於美濃的稱為“美濃源氏”。同時,源滿仲的次子源賴親的一係以大和國宇野(現在的奈良縣)為根據地形成了“大和源氏”,源滿仲的三子源賴信一係在河內國形成河內源氏。
這三支源氏最初都服務於藤原攝政、關白家而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後來形成主流的是源賴信的嫡傳的東國武士團,終於在源賴朝的市帶開創了鐮倉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