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朝野各界努力吸收中國文化的背景下,日本不僅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家和詩人,朝廷的詔敕、太政官的命令、地方政府的請示報告等全部都是用漢文書寫。漢文成為唐代日本朝廷的官用文字。
天智六年(667年),天智天皇遷都近江,翌年舉行即位典禮。大友皇子作漢詩《侍宴》:“皇明光日月,帝德載天地。三才並昌泰,萬國表臣儀。”氣度宏大,雍容華貴,被稱為日本漢詩始祖。天智天皇的另一位皇子河島皇子以及文武天皇三子也都擅長漢詩。文武天皇不但在在位期間完成了《大寶律令》(701年),也有漢詩,如《詠月》、《述懷》等。從《萬葉集》中的皇室作品、第一本日本人的唐詩集《懷風藻》,可以看出日本貴族在吸收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已經創作出當時最高水平的和歌作品。此後,在嵯峨、淳和天皇時期,又出現《淩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詩賦集。第52代天皇嵯峨天皇(786—842年)也是著名的日本詩人,他擅長書法、詩文,與平安時代的空海、橘逸勢同稱“三筆”。其詩文、墨跡至今尚有遺存。673年,大海人皇子推翻繼承天智天皇的大友皇子的統治,繼任天皇——是為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模仿唐朝樹立王權和王族地位,輔政大臣隻從皇族中挑選任命,剝奪各大豪族在政府中占據的要職,將政權集中到天皇一人身上。以至於在天武天皇在位的14年間沒有任命一個外姓大臣,一切政令全由天皇自己親署。這是日本曆代王朝中沒有的情況,因此,後人將天武天皇的時期看做是天皇為中心的政治製度達到頂點的時代。
天武天皇時期,開始將帝室權威製度化,“王權神授”、視王為神的思想產生了。此時,唐朝尊武後為天後,尊高宗為天皇(674年)。天武帝引進這一名稱來尊稱日本國王。自此“天皇”在日本成為固定傳承的稱號。
754年,鑒真東渡日本後,首先為已成為太上皇的聖武天皇授菩薩戒,接著皇太後、皇子都依次登壇受戒。756年,鑒真被任命為大僧都,管理日本的僧佛事務,促進了律宗在日本的發展。
隋唐時代,近300年的遣隋使、遣唐使交流,規模之大,對後世影響之深遠,在整個古代世界曆史上都是無與倫比的。日本皇室對來自唐朝的“唐物”極為喜愛,甚至在“建禮門前,張立三幄,雜置唐物。內藏寮官人及內侍等交易,名曰:宮市”,將來自唐朝的物品在宮廷貴族及大臣之間進行交易。崇尚唐物的風氣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依舊不改,大宰府、藏人府以及各家親王都身穿進口的白縑汗衫、白絹褲子、白綾襪,甚至婢女也“裳非齊紈不穿,衣非越綾不裁”。
宋代的中日往來,主要是平家政權和鐮倉幕府對宋的貿易。《開慶四明續誌》中描述日商爭駛南宋的情形道:“倭人冒鯨波之險,舳艫相銜,以其物來售。”宋錢在日本大量流通,也導致南宋銅錢短缺,迫使市舶司設置專門官吏,監督製止銅錢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