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701年(武則天長安元年,文武天皇大寶元年),新頒布的《大寶律今》更直接仿效了唐高宗時由長孫無忌主持編纂的《唐律疏儀》而成。《大寶律令》有律6卷,共分12篇,其中笞、杖、徒、流、死刑及“六議”、“八虐”,分別脫胎於唐律中的五刑、八議、十惡。《大寶律令》是日本史上趨於完備的一部成文法典。
718年(唐玄宗開元六年,元正天皇養老二年),在《大寶律令》進一步修訂的基礎上,日本又頒布了《養老律令》。從而在法律上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古代天皇製。“大化改新”以後,自天智天皇至豐臣秀吉的數百年間,日本始終沿用唐律。對此,日本學者桑原騭藏曾經這樣說過:“奈良至平安時期,吾國王朝時代之法律無論形式與精神上,皆依據唐律。”這裏所謂的“奈良至平安時期”,即710年至1192年,相當於我國唐玄宗至南宋孝宗前後的一個時期。
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標誌著平安時代的開始。平安京的位置,相當於現代京都的中心部位。平安京的建設完全模仿了隋唐的長安城,連地址的選定也參照了中國的風水“四神相應”的說法。平安京東西長4.5公裏,南北長5.2公裏,是一座長方形的都城。它的中央是大內,中心以朱雀大街將都城分為左京(東側)和右京(西側)。朱雀大街的最北端是從任何方向都清楚可見的大極殿,充分宣揚了天皇的權威。9世紀後,平安京被奠定為“萬代宮”,皇室希圖久駐。
在製度建設的同時,日本吸收的儒家文化也逐漸成了貴族生活的主導。
聖德太子死後,蘇我氏獨攬大權並殺害了素孚眾望的山背大兄王(聖德太子之子)。此時,與蘇我氏對抗的中臣鐮足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都努力學習大陸文化,聯係留唐歸國的人壯大自己的力量。“手把黃卷,自學周孔之教於南淵先生所。”他們係統地研究了儒家思想中關於王權和國家的理論,了解唐朝的律令製度和政治製度,準備以唐代的土地製度來製止蘇我氏等大豪族的侵吞土地惡弊。645年,改革派殺死蘇我入鹿,擁立輕皇子為天皇(孝德天皇),以中大兄皇子為皇太子的改革派掀起了“大化改新”。改革的第一個措施,就是仿效唐製,建立年號,稱“大化元年”。這是日本天皇繼位設立年號之始。
“大化改新”中,按照中國儒家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模式,采用“公地公民”製,實施“班田收授法”,並建立國家和地方的政治製度。製定八省百官機構,將倭王變為全國的最高統治者,將其他貴族變成其治下的大臣百官。迎來天皇製的鼎盛時期。
從奈良朝至平安朝近兩百年間,唐代文學對日本的影響極深。上自天皇,下至皇族、達官,都競相學習唐代的文學、詩、賦、文章。天智天皇就吸收唐代的學校製度,設立學校教授漢學。到了天武天皇時期,學校規模擴大,出現了大學(朝廷在京城開辦)、國學(地方各國設立)以及私學等。教授明經、紀傳、明法、音書、算學等科目。最著名的私塾是曾經留學唐朝的僧人空海開辦的綜藝種智院,教授佛學、儒學、文學、唐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