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朕有天下之勢”——天皇製的興起(1)(3 / 3)

遣唐使不僅使日本學習到盛唐的文化和政治、經濟製度,也使唐朝了解了日本。

遣唐使的派遣,加深了中日之間文化的往來,也促進了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三、中國文化是天皇製支撐

中國文化自古就深刻影響著日本。在日本群島形成早期國家的“彌生文化”(因在東京文京區彌生町發現大量早期生產的造型簡潔、文飾劃一的陶器而得名)之前,中國的農耕文化、水稻栽培技術就已經傳入日本。班固在《漢書·地理誌》中就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的記載,可見早期的“倭人”國家即以“歲時”的頻率和中國產生著政治、文化的交往。中國史書關於早期日本的記載,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和中日古代交通史的珍貴史料。

4—5世紀時,日本大和地方(奈良縣)興起強大的豪族天皇氏,這一勢力逐步開始統一日本,建立起“大和政權”。此時,中國古代的文化、生產技術以及漢字,通過陸地上的朝鮮半島或者通過海路不斷傳入日本。到了7世紀,形成古代大規模的國際交流熱潮:遣隋使、遣唐使派遣。日本古代的皇室和貴族通過大陸文化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同時不斷開創自己的貴族文化傳統。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春正月,“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範曄《後漢書》)。現代考古也在日本福岡南部的古墳中發現大量的銅鏡、銅劍、銅矛,甚至在博多灣的誌賀島上發現了光武帝賜給奴國國王的金印。

北九州的另一個倭人國家伊都國,也在安帝永初元年(107年)與東漢政權建立外交關係。《後漢書·動易傳》記載:“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師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

此後,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奴國和伊都國在漢代的桓、靈帝以後成為日本新興的國家邪馬台國的屬國。當時日本列島上三十多個國家都以邪馬台國的女王卑彌呼為共同的首領。陳壽在《三國誌·倭人傳》中記載了邪馬台國的情況。景初二年(238年),邪馬台國女王派使節難升米至帶方郡請求去魏都見天子“朝獻”。魏明帝效法光武帝賜金印故事,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授予金印紫綬,同時賜予各種禮品。魏國通過與邪馬台國的關係,企圖穩定對遼東和吳國的局勢。而邪馬台國也希望通過這一政治成果,來克服多個屬國帶來的離心力,使其不萌異誌。此後魏與邪馬台國頻繁往來,247年,當邪馬台國與日本的狗奴國發生戰爭時,魏立刻派遣使者帶詔書、黃幢赴女王國假綬,表示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持。

我國西晉時期,邪馬台國發生政治變動,“複立男王”,“並受中國爵命”。此後,日本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倭國,這個倭國東征毛人55國,西服眾夷66國,統治了除本州島以外的日本群島。《宋史》中記載了這個倭國的“讚(仁德天皇)、珍(反正天皇)、濟(允恭天皇)、興(安康天皇)、武(雄略天皇)”五王同大陸密切往來。一般認為,此時是大和國時代的開始。倭王“珍”在位時,同朝鮮半島的百濟有外交關係,420年,宋武帝冊封百濟王為鎮東大將軍後,倭王不滿,於438年赴宋貢獻方物,要求“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仁那、泰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爵號,宋文帝隻同意授予“安東將軍倭國王”的爵號。到了“濟”為倭王的時候,正值南宋與北魏激烈爭奪的時期,宋文帝於451年將“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仁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將軍”爵號授予了倭王“濟”,同年7月,又封其為“安東大將軍”。

與中國文化的密切往來,促進了日本製鏡等技術的發展,同時也使得所謂“歸化人”移居日本,給日本帶去了漢字。女王“上表答謝詔恩”等文字,都與歸化人密不可分。雄略天皇的時候(大約5世紀後半期),曾經搜求秦氏遺族,共得18600人,賜姓為“酒公”,使率其部民養蠶製絲。後因秦氏部民勤勞業著,所獻納絹帛數量大增,倭王特賜姓“波多公”。同時,秦氏一族也在農田開發中貢獻突出,後倭王曾賜“直”姓,成為日本古代的巨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