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朕有天下之勢”——天皇製的興起(1)(2 / 3)

645年,正是日本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595—654年)開始執政的第一年。這一年日本第一次使用年號“大化”,取《尚書》“施教化,大治天下”之意。日本開始全麵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製度,進行“大化改新”。經過大化改新,日本成功地建立起“律令製”國家。中國一般將之看做日本進入封建時代的標誌。

《日本書紀》記載,孝德天皇“尊佛法,輕神道,喜好柔仁的儒者”。

孝德天皇最初不滿蘇我氏專政,以足疾為名不參與朝政。在與中臣鐮足(藤原鐮足)、中大兄皇子一起發動宮廷政變,誅滅蘇我入鹿一族後,即位為天皇。即位伊始,孝德天皇馬上確定了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政治目標。他仿照唐代官製,設立左大臣、右大臣、內大臣,任命從唐朝歸國的僧旻、高向玄理為國博士(國務顧問職)。646年,又推行班田製、租庸調製,設八省百官。

經過大化改新,天皇廢除了“臣、連、國造、伴造”等氏姓世襲製度,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團官僚製度。把各級地方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同時將土地收歸國有,改革喪葬製度,甚至模仿唐代建立自己的科舉製度(限於官員後代參加)。

中大兄皇子是舒明天皇和皇後寶皇女(此後的皇極天皇、齊明天皇)的皇子。舒明天皇共有三個孩子,其他兩位是間人皇女和大海人皇子(後來的天武天皇)。間人皇女嫁給了自己的舅舅輕皇子(孝德天皇)成了皇後,但暗中與自己的哥哥中大兄皇子私通。

在日本古代,同父異母之間的兄妹通婚在皇室和貴族之間有很多,因母係社會的影響而不受指責。然而同母兄妹之間的婚姻行為則被視為禁忌,嚴格禁止。651年,孝德天皇遷都到新建造的難波長柄豐碕宮。兩年後的653年,皇太子中大兄皇子要求將都城遷回大和。孝德天皇沒有同意,於是中大兄皇子帶著母親皇極上皇、弟弟大海人皇子和妹妹間人皇女,率領群臣去了大和,將孝德天皇一人留在難波。一年後,孝德天皇在難波孤獨死去。此時,中大兄皇子和間人皇女結婚的消息在京城四處流傳開來。然而中大兄皇子並不急於取得天皇位置,而是請出自己的母親皇極上皇,讓她再次即位成為齊明天皇,自己則做了整整15年的皇太子(若從“大化改新”算起來,中大兄皇子則做了23年的皇太子)。握有實權的中大兄皇子與其妹間人皇女的通奸行為在當時不僅是醜聞,而且是人神共憤的罪行。也許避免成為天皇而棄虛求實,不要名號而隻掌握實權,才促使中大兄皇子作出了如此務實的選擇。後來直到母親齊明天皇和妹妹間人皇女都死後,中大兄皇子才繼位,成為天智天皇。

稻米是日本的重要農產品,7世紀的改革把土地國有,都被當做天皇自己的財產,這樣天皇以經濟實力將其統治布達全國。同時,天皇亦將享有免稅待遇的一些田地賜於一些朝廷貴族、宗教寺院,其中就有藤原氏貴族。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貴族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土地,10世紀時,藤原家族擁有土地最多,其權勢自然也最大。通過與皇室的通婚,藤原氏擔任“攝政”,開始了第一輪的長時期皇權旁落。

“遣唐使”是延續推古朝開始的遣隋使做法,派往唐朝的日本使節。首任遣唐使是630年的犬上禦田鍬。此後日本陸續都有使節派遣往唐朝達十多回合,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後再沒有繼續,中間時間長達200多年,為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重大貢獻。

遣唐使的派遣目的,除了與唐朝表示友好,以及把先進的唐朝製度及文化吸收輸入以外,亦包括搜集朝鮮半島及東亞地區的情報。

遣唐使往往由多人構成,一般有“大使”、“副使”以及隨船而去的“留學生”和“留學僧”。每次出海,都有四五百人乘坐4艘船渡海。遣唐使船一行人在出發前,都會帶同船舳先到大阪住吉的住吉大社,祈求住吉大神保祐海上安全。之後,整船人從住吉津開始出發,經住吉細江前往大阪灣,再到難波津。經過瀨戶內海,到達福岡的那津,再前往玄界灘。過去日本與朝鮮半島友好之時,會在朝鮮半島北岸登陸,然後經陸路進入唐朝。但自從日本與新羅交惡之後,改為由海路直接前往中國。由於當時日本的航海技術尚未完全成熟,在大海航行的遣唐一行經常遇到海難,海難頻繁也造成現在關於遣唐使次數的爭議,現在學界有12次、14次、16次、18次、20次等各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