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朕有天下之勢”——天皇製的興起(1)(1 / 3)

一、聖德太子與《憲法十七條》

聖德太子(574—622年)名上宮廄戶,是飛鳥時代的皇族。聖德太子是用明天皇的第二皇子,母親是欽明天皇的女兒穴穗部間人皇女。

聖德太子的時代,正值王權膨脹與豪族鬥爭的激化時期。倭王開始任用官吏取代大豪族掌管技術工匠的生產,並形成了官司製度和國造製度。代表新興勢力的豪族蘇我氏,借助王權以武力消滅了物部氏後,獨攬朝政,毫無顧忌地派人刺殺了反對他的崇峻帝,另立推古女帝。

593年,推古天皇將其侄子(用明天皇的遺子)廄戶皇子立為太子,並讓其攝政,後世稱其為聖德太子。聖德太子通過加強王權來鞏固大一統的思想,積極吸取中國先進文化。

603年,聖德太子製定“冠位十二階”,以“德、仁、禮、信、義、智”來表示冠位的大小,並加以顏色區別冠服等級。604年,推古女王正式向諸臣“賜冠位”,強化王權,削弱當時的世襲貴族製度。

33歲時,聖德太子製定《十七條憲法》,全麵使用儒家“君臣父子”觀念和法家的“明分使群”思想,規定了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名分等級、社會地位和權利義務,明確提出“國靡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在日本曆史上第一次提出完整的建立天皇為中心的政治綱領。聖德太子的《十七條憲法》也成為後來大化改新的理論基礎。可以說,聖德太子的政策就是要壓製豪族勢力,實現以天皇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政治改革以外,聖德太子還研究佛教,留下著述《三經義疏》,並著手編纂《天皇記》、《國記》,希望通過佛教超越一直以來存在的“氏”的信仰,創造出一個新的統一的思想,並通過史書編纂,創立以天皇至上的中央集權國家理念。

聖德太子的改革並未能獲得完全成功,但是他在理念上構築了天皇製的藍圖,為古代天皇製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推古朝時期,有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那就是遣隋使的派遣,從600到618年的18年間,日本共派遣了朝貢使臣5次。遣隋使從大阪的住吉大社附近的住吉津出發,出大阪灣經過瀨戶內海向九州,然後經由玄界灘航向中國。遣隋使是繼倭無王向南朝朝貢以來再次進行的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和吸收活動。

《隨書·東夷傳倭國傳》中記載:“開皇二十年(600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北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闕。上令所司訪其風俗。使者言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明時出聽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務,雲委我弟。高祖曰,此太無義理,於是訓令改之。”這裏的“阿輩雞彌”是日語“大王”的發音,指的是永明天皇之事。

607年,第二次的遣隋使小野妹子比較著名,主要是《隋書》中所記倭王致隋煬帝國書中有“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雲雲”。煬帝見書大怒,“謂鴻臚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後小野妹子協同裴世清返回日本,向天皇報告:“臣參還之時,唐帝以書授臣,然經過百濟國之日,百濟人探以掠取,是以不得上。”可以看出,隋煬帝回書中頗有訓誡之語,有傷日本國體,因此隱匿不上。

作為攝政的聖德太子協同推古朝的蘇我馬子,一同推動了遣隋使的派遣,不但大量吸收了中國文化,還使日本迎來了佛教的第一次繁盛期。

“聖德太子”並非其生前所用名。

當時一般稱其為“豐聰耳”或者“上宮王”。聖德太子死後,過了100多年,751年(天平勝寶三年)編纂現存最古老的日本漢詩集《懷風藻》時,始稱其為“聖德太子”。8世紀的時候,相傳為聖德太子的畫像即有遺存。畫中左右側為其弟殖栗皇子及其子山背大兄王。聖德太子的圖像在1930年開始先後在百元紙幣、千元紙幣、五千元紙幣、一萬元紙幣中累積使用達7次,尤其是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1958—1984年,“聖德太子”更是成了“一萬日元”的代名詞。

7世紀時編纂的日本史書《上宮記》記錄了聖德太子相關的事跡,書名“上宮”就是指聖德太子幼年和青年時期所居住的宮殿。聖德太子本名“廄戶皇子”,別稱“上宮王”,據傳此書是聖德太子“禦作”,但該書在鐮倉時代後期散佚。

二、大化改新與遣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