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王安石的改革有些玩命,是因為在能看見的範圍內,它的風險等級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皇帝他媽,還有七大姑八大姨明確提出反對王安石變法,天下畢竟是姓趙的。如果說這些都是次要,畢竟支持他的皇帝是最高權力的擁有者。可王安石沒料到的是,這哥們兒雖然有一腔抱負,卻沒有秦孝公的能力、胸懷和手段,有的隻是綿羊的性格,太監的脾氣,二百五的本事。後宮裏的女人們整天有事沒事就在皇帝跟前一邊痛哭,一邊罵王安石不是個東西,把老祖宗留下的法度變得不成樣子。起初,皇帝也不當回事,任她們鬧去。可誰知,這幫貴婦愣是發揮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革命精神,發誓不整死王安石誓不罷休。今天不行,就回去好吃好睡,明天再戰。終究,皇帝淪陷了!
此外,還有許多未知的風險,這注定將會是一次賠本的買賣,小則財產散盡,往大了說,難保不丟了性命,害了家人。稍有投資意識的人,都不可能去蹚這趟渾水。可王安石卻有那麼一股子倔勁兒,明知山有虎,卻偏向虎山行。
當然,以上隻是戲說。事實上,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極其特殊且複雜。那個時候的大宋王朝,矛盾突出,危機四伏,趙家的天下就如大海上一艘搖搖欲墜的小舟,沉沒隻是時間問題。放眼國內,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危機”將宋王朝整得奄奄一息,像快斷氣的野狗;而土地兼並,連年自然災害更是雪上加霜,吃不飽、穿不暖的老百姓又成了最大的不安定因素。而積貧積弱的國情所引發的嚴重社會危機,更是不容忽視,就像是一個奄奄一息的老者,就等著兩腿一蹬、兩眼一閉了。
王安石的成長經曆與他後來的改革有著很大的關係,他自小跟著父親到過許多地方,以一個小孩子的見識,也對宋朝的社會問題有一些比較淺顯而感性的認識。長大後,王安石又在地方為官多年,這使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宋朝社會普遍存在的各種嚴峻的問題。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在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全麵仔細地分析了宋朝內憂外患的格局,將情況說得很嚴重,希望以此警醒統治集團,獲得他們的大力支持,以此實行改革,推行變法。畢竟,皇帝年輕,又有一腔抱負,其中的利害關係他懂。
果然,皇帝著急了,接見了王安石,一番敞開心扉的談論後,他很賞識王安石,便授權他進行變法。起初,皇帝對王安石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幾乎把所有身家都投了進去。王安石便著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成立了大量的機構,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措施。總結起來,無非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思想。新法內容大致可以分為理財措施、軍事措施等方麵。比較出名的有均輸法、青苗法和將兵法等措施。但在其改革過程當中,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因此,每一項新法的推動和實行都遭受到了他們不同程度的阻撓和反對。畢竟,有人從他們碗裏搶食吃,他們怎會無動於衷?
宋神宗逝世之後不久,哲宗繼位,高太後垂簾聽政,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掌握了政權。這些人隻幹了一件事,他們馬不停蹄地將新法悉數廢除。他們不曾料到的是,廢除了新法,這個王朝也終究沒有了未來——四十一年後,北宋壽終正寢。
王安石的變法從一開始便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阻撓反對。變法,無非是改革變動舊的,生成新的,這本身就是萬物成長的一個規律,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可是,在蛋糕的重新分配過程中,他必須要從那些官員、皇親國戚手中奪取分配權。起初,這些人互相之間也是橫豎都看不順眼的那種,可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些人紛紛團結在了一起,站在王安石的對立麵,為了阻撓王安石的改革,他們無所不用其極。
有人說,王安石改革失敗最重要的原因是用人的失敗,這個說法雖然有失偏頗,但也從一定層麵上說明了變法失敗的必然性。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再科學合理的政策如果執行不好,終究還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用人的失敗,再加上王安石剛愎自用的個性,為改革失敗埋下了定果。其實從一開始,變法就缺乏足夠的準備,沒有進行針對性的宣傳工作,以至於很多人對此執觀望態度,導致在變法的過程中無法吸引到優秀的人才。搞政治的都知道,跟對領導很重要,絕不能糊裏糊塗站隊,這樣的人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呢。而王安石過於求成,急功近利,所以他處理問題的方法極其簡單,對反對和提出異議的人進行嚴厲的打擊,讓他們閉上嘴。然而,這樣一來,卻讓最精英的人才大多走進了反對派的陣營。
司馬光和王安石曾是極其要好的朋友,一條褲子兩人都可以換著穿。變法開始後,司馬光認為王安石的一些做法不太恰當,便給他寫了一封信,將這些問題一一指出。原本是好心,可王安石卻不以為然,他回複了一封信,態度很傲慢,用詞也很不客氣,諸如老兄你眼光短淺、燕雀之誌的話,氣得司馬光和他決裂。司馬光非常了解王安石的個性,而且他對現實的認識遠遠比王安石更加透徹,他認為改革最終會走向失敗,一切不過是瞎折騰罷了,便辭職找了個地方養老去了。後來,王安石二次罷相後,司馬光回到朝廷,重掌大權,廢除了王安石變法的所有內容。他對王安石的道德文章進行了肯定,而對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進行了全盤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