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聖人有失,是非功過孰人清?(2)(3 / 3)

開皇年間,輕徭役、薄稅賦成了主流,高祖施行仁政賞罰分明,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帶頭製定公平公正的法律,使強不欺弱,眾不壓寡,令行禁止,上下統一。他勤儉質樸,關心民間疾苦。史書中多有記載,高祖乘車外出時,隻要碰到上表之人,一定會親自詢問具體事宜。他還派出官員到各地了解百姓生活狀況。開皇十年時高祖下詔撤銷山東河南及北方偏遠地區新設置的軍府,軍人百姓一視同仁,開墾荒田,種植莊稼,極大地解放了勞動力,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天下人丁富盛,物產豐富,朝廷官員和天下百姓滿心歡喜。在高祖即位的二十年間,天下一片太平,睦鄰友好,鮮有戰事發生。

與前世幾代帝王相比,高祖可以算得上是很有作為的君主,但是他卻很少關注教育方麵,甚至還一度廢除了學校。加上天生喜歡猜忌,使得滿朝文武不敢窮盡其才為朝廷和皇帝效力。由於缺乏寬廣仁厚的氣量和大度的胸懷,高祖平時辦事刻薄,到了晚年時,這種傾向愈演愈烈,無法約束。

隋朝經由兩位皇帝而終,一朝家業均為李唐做了嫁衣裳,說到根源是隋煬帝荒唐誤國。而隋煬帝本非太子,他能即位要追溯到開皇二十年的時候。當時,高祖因為聽信了皇後的錯誤言語和奸臣的讒言,廢掉了長子楊勇的太子之位,立次子楊廣為太子。

楊廣其人十分會偽裝,他收買人心,且四處散播關於哥哥楊勇的不好傳言。高祖脾氣暴躁,麵對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沒有能夠好好調解,反而是他的一些縱容使得楊廣更加放肆,最終釀成同室操戈的慘劇。試想,如果高祖當初沒有忽略繼承人的培養,關注楊勇楊廣兄弟倆,也許隋朝就不會兩代而終了。

此外,高祖還很迷信。他不顧大臣相勸,將那些自稱方士懂得神鬼之事的人分封為諸侯將相,給了他們相當大的權力,甚至蓋過京城裏的大官,地位僅次於皇帝,以至於大臣和手下無所適從。

如果追究隋朝衰亡的源頭,其實在高祖時候已經開始了,到隋煬帝時,已經結束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不是旦夕之間就能毀滅,而是由來已久了。如果高祖能夠早早地注意到這個問題,並加以改正彌補,恐怕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了。

但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能僅憑他的功績就忽略他的缺陷,也不能單依他的不足而否認他的偉業,畢竟就算是賢明的隋文帝操勞太久也需要休息,偶爾打個盹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比起殘酷暴虐的紂王和隋煬帝,隋文帝的賢德大大彌補了他的不足,隻是作為後代,我們應當善待曆史正視帝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作為前輩和榜樣,隋文帝也不得不原諒這些糗事被人翻出品評了。

第五節王安石改革,竹籃打水一場空

他到底是那個吟唱著“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浪漫詩人,還是那個堅持推行改革,想用變法來推動社會進步的宰相?有人說他在文學上是成功的,而在政治上則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這種觀念是否正確有根據?他在告老還鄉時有沒有回想過:自己壯年時曾在大殿上激情軒昂地提出變法之道……他的變法真的一無是處嗎?改革究竟是怎麼失敗的呢?

有一種風險叫作投資,隻不過投資方式不同,有人投資金錢,有人投資時間,有人投資感情。對於投資的目的,當然就更簡單了,大家都希望能夠獲得豐厚的回報,畢竟堪稱聖人的人類隻能是少數中的極少數。可你別說,這個世界還就真有這種人。在外人看來,他們腦袋缺根弦,有些一根筋,他們的投資一不圖名,二不圖利,竟然隻是為了一腔抱負,令人匪夷所思。

曆史上的改革數不勝數,雖多以失敗告終,但成功的也是大有前例,如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讓落後的秦國一夜崛起於西域,實力迅速提升,東方幾國還沒緩過神,就被它悉數殲滅,從此開創了一個曆史的新紀元。與商鞅變法最為相似的恐怕當數王安石變法了,倆主人公能力都不弱,脾氣也不小,手段都很硬,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隻不過,前者被載入曆史,成為變法圖強的鼻祖,而後者則成了後世教科書,不時被翻出來戳戳點點,比畫比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