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聖人有失,是非功過孰人清?(2)(2 / 3)

有了前麵兩段元稹先生的感情故事,想必各位讀者已經猜出這段感情的落幕卻不如開始的那麼傳奇、那麼轟轟烈烈了。事實的確如此,在戀愛的狂熱過去後,元稹悄悄留給薛濤一首詩便離開了,從此兩人的生活再無交集。而這位赫赫有名的名妓卻長久地想念著他。

薄情男子古來有,元大兄弟尤其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姐弟戀,始於火焰,終於寒水。

透過元稹錯綜複雜的情史,我們難免覺得難以辨析,美男子元稹先生的真心究竟在哪裏?或許每一段情,每一個人都曾走進過他心房,隻是很快就消失遠去了吧。反看元稹的一句詩,稍作曲解或許就應了解他的所為,“取次花叢懶回顧”,元稹豈不正是如此?雖然百花叢中走,卻最終片葉也不沾身。或許他不是不曾愛過這些走過他生命的女子,隻是他更愛的那個人是自己罷了。

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元稹,他隻算作是唐朝中期一名頗有影響力的詩人,而在當時,元稹一度位居副相,但是曆史上對於元稹的評價著實不高,大家都認為他的為官之道不過是“趨炎附勢”“諂媚巴結”而已。後來,元稹背靠的大樹倒了,他作為“猢猻”之一自然也失去了聖心,從此失勢。不過想來這事情也不稀奇,他對於妻子和情人尚且不能做到真誠,又如何能像那些個癡傻文人一樣“忠君愛國”?元稹所為,大抵是為了那頂烏紗帽。

唯一的意外好像是現在頗受推崇的現實主義大詩人白居易。元稹與白居易是情意相投的親密朋友,兩人因為在詩歌上倡導的實用主義精神十分相似,被後人合稱為“元白”。“元白”這兩位大詩人,除了詩名親近外,相處得也很好,可以稱得上是至交好友。甚至在一方落難的時候,另一方還曾上書幫助。也難怪元稹“垂死病中”也會因為想到白居易的悲慘遭遇而“驚坐起”。

對於元稹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哪一張臉才是真麵目?這本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千年後的今天,作為探尋者的我們也不過能仰天大笑一聲,然後說,隨他去吧!

第四節細看隋文帝,明君也有打盹時

他製定了封建法律的集大成者——《開皇律》,他開創了科舉,他首次實現中國大範圍的多民族統一,實行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製,在他的治理下,國泰民安。他是史上難得的賢君,是西方人眼裏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他是隋文帝楊堅,他被人尊為“聖人可汗”,但撥開煙雲看曆史,卻發現隋文帝也曾有過失察和過失,正所謂明君也有打盹的時候。

高祖文皇帝楊堅是弘農郡華陰人。早在周宣帝去世時,即位的周靜帝因為過於年幼無法親理朝政,高祖就被召入朝總理朝政。最初的時候,靜帝拜高祖為假黃鉞、左大丞相,命令文武百官都聽命於他,高祖在那個時候就顯示出了他的治國天賦:他完善百官官職,大力推行仁政,並且能做到以身作則。當時,高祖就受到了百姓的愛戴。靜帝也很信任他,每次外出巡視,總會委托楊堅留下看守京師。

周明帝曾派善於為他人看麵相的趙昭為楊堅看相,趙昭私下為楊堅預言他將有一日會成為皇帝。內史王軌也曾多次建議周武帝,皇太子不是江山社稷的明主,楊堅有反叛之相,盡管因此楊堅受到皇帝的猜忌,卻依舊鎮定自若,言談舉止都讓人挑不出一點兒毛病。

楊堅已經身居高位,卻也是在經曆了重重苦難和挫折之後才開創隋王朝的。當時,王謙仗著自己手握三蜀兵力,公開起兵反抗楊堅,但堅持了不到一月就被消滅了;尉遲迥帶著原齊國的兵馬造反,但是楊堅一舉就消滅了他們,這一方麵因為楊堅的確天賦異稟,另一方麵大概也是天意了吧。楊堅真正成為皇帝是在公元581年二月初六,周靜帝發下詔書,正式宣布讓位給楊堅。楊堅推辭再三終於受命,隋朝就此建立。

隋文帝是出了名的愛惜子民。《隋史》的文帝篇用很大的篇幅記載了他愛民如子的實事。開皇十年七月十四日,高祖下詔規定五十歲以上的百姓可以免除勞役賦稅。十二年八月初一令大理寺複查死囚,嚴禁濫殺。十三年四月初二,免烈士家屬一年賦稅;九月十九日,赦輕罪者勞動贖罪。十四年八月初九關中大旱,由於饑荒,許多老百姓隻能用豆末和糠充饑,高祖由此深深自責,在群臣麵前淚流滿麵,整整一個月都沒有進酒肉。在高祖去泰山祭拜的時候,很多關中百姓前往洛陽尋找食物,高祖不僅禁止武力驅趕他們,反而讓手下的侍衛去幫助他們。